友誼新聞
“消化道病變智能識別系統”引發行業關注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消化道病變智能識別人機大戰”在杭州2017中國消化內鏡學年會上成功舉行。此次活動由我院、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華信佳音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家單位共同主辦,包括“萎縮性胃炎”和“胃惡性腫瘤”兩部分內容,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大醫院的數百名消化內鏡醫師通過網絡參與內鏡圖片判讀。經過交流競技,最終消化內鏡醫師拔得頭籌,但人工智能系統(AI)以其迅捷的病變辨識速度、較高的識別正確率令人刮目相看。
此次交流會上,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我院執行院長張澍田教授介紹了該人工智能消化系統病變識別中心的臨床應用價值及研發過程。
我國消化系統腫瘤發病率居高不下。患者的預后極大程度上取決于腫瘤分期,如消化道早癌5年生存率高達90%,而消化道進展期癌5年生存率則低于20%。因此,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對于降低消化道腫瘤發病/病死率、減輕國家醫療財政負擔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消化道腫瘤早期診斷率雖逐年提高,但與日本、韓國等亞洲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巨大差異。究其原因,乃是規范化內鏡醫師培訓流程缺乏、全國各級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對消化道早癌認知不足等多重因素造成了各級醫院診斷水平參差不齊、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不普及的現狀。
基于這樣的臨床背景,由北京友誼醫院、中國傳媒大學腦科學與智能媒體研究院、北京華信佳音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組成的人工智能研發團隊歷時兩年,基于深度學習和圖像處理算法研發了“人工智能內鏡下精準識別輔助診斷系統”,輔助醫生對消化系統病變進行診斷。在前期研究中,已建立起涉及多種消化道病變的內鏡圖片數據庫,并依托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先后開展了三次不同規模的人機對比測試。
“借助國家中心協同研究網絡10家重點醫院提供的豐富翔實的消化道病變內鏡下圖像,以及友誼醫院專家團隊在臨床應用方面的指導,我們取眾智,建立起系統化、規范化、高質量、點對點、涵蓋多種消化道病變的龐大內鏡圖片數據庫,對AI進行數據訓練”,中國傳媒大學腦科學與智能媒體研究院的曹立宏院長如是說。
在此次人機讀片交流競技中,AI“0.2秒/張的病變識別速度、接近90%的識別正確率”已充分展現了其對于萎縮性胃炎、胃惡性腫瘤兩種病變3萬張內鏡圖片初步學習取得的明顯成果。尤其在胃惡性腫瘤圖片判讀中,AI的正確率更是超過了在場92%的消化內鏡醫師,充分說明了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潛力及廣闊前景。
據我院消化分中心副研究員朱圣韜介紹,該項目自2015年開始啟動,目前正在進行“從判讀圖像到判讀視頻”的技術探索。未來,該技術將有望安裝在內鏡圖像處理系統中,在內鏡操作中自動提示內鏡醫師消化道病變存在的可能性。它將以專業的診斷結果、快速的診斷效率、便捷的應用方式成為內鏡醫生的得力助手,顯著提高基層醫療技術,提升消化內鏡醫師的同質化水平,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檢出率,和其他專業的AI輔助診斷技術一起,推動醫療衛生事業進入工智能的新紀元。(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