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感謝他們,用大愛化素昧平生為血脈相連
“7臺腎移植手術使得7名病患重獲新生。”4月7日,清明小長假的最后一天上午,從手術臺上下來的我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林俊在朋友圈里寫了這樣一句話,總結了他和同事的假期。
從4月6日早上8點開始,到4月7日下午2點,我院泌尿外科的10多位醫生,分為兩組,連續為7位患者完成了腎移植手術。參與手術的泌尿外科朱一辰醫生說,從手術臺上下來,患者家屬和患者都在感謝醫護人員,但他認為更應該感謝的是那些無私捐獻器官的人。
4月5日下午,我院泌尿外科接到通知,有一個已經確定進入不可避免死亡進程的病人,家屬希望進行器官捐獻。隨后,泌尿外科啟動了器官捐獻與移植的準備程序,通過國家器官捐獻分配系統,備選的等待移植患者陸續接到了通知,開始了一系列的前期準備工作。隨后,由于又接連接到有器官捐獻的通知,友誼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田野立刻安排開啟節假日急診腎移植預案,調動麻醉、護理節日備班力量,醫護人員分為兩組,開始準備為匹配成功的尿毒癥患者進行手術。
4月6日早上6點多,我院外科樓的手術室已經亮起了燈,第一位器官捐獻者的兩枚腎臟將通過同時進行的兩臺手術,移植到兩名尿毒癥患者身上。8點,在田野的帶領下,主任醫師郭宇文、副主任醫師張磊、朱一辰分為兩組,開始了手術。麻醉科副主任安立新率領的麻醉團隊共四名醫生,也分別守在兩臺手術旁,為手術保駕護航。主任醫師林俊率領的術后管理團隊也迅速運轉起來,與病房護理團隊一起,準備迎接腎移植術后復雜的治療與管理。
中午11點多,兩臺手術順利結束。此時,下一組病人的術前準備工作已經開始。下午4點多,第三、第四臺手術準備啟動,晚上9點,又兩臺手術結束。間隙,醫護人員“見縫插針”地瞇一會兒。晚上12點多,第五、第六臺手術開始準備,4月7日凌晨4點多,手術結束。此時,參與手術的醫護團隊已經在醫院連續工作了幾乎一天一夜。為了能讓手術護士和麻醉醫生們松口氣,上午的第七臺手術中換了一批人。到下午2點,手術全部結束。至此,十多位泌尿外科的醫生們接力完成了7臺移植手術,手術患者最年輕的33歲,最大的56歲。
除了主刀醫生們,朱一辰說還有做術前準備和術后管理的住院醫生們,也是連軸轉了兩天。“除了需要上手術,手術之前包括病人術前檢查,收住院等,住院醫生幾乎是一刻不停地持續進行這些準備工作的。”
雖然經常遇到假期加班,但假期里兩天七臺手術的密度還是很少見。也是因為預估到了手術強度大,為了避免短時間內密集手術造成人員疲憊,從一開始腎移植團隊的醫生們就分成了兩組,把原本休息的“預備役”人員也喊到了醫院,才讓這次高強度的手術挑戰順利完成。朱一辰開玩笑說,這不算破紀錄,去年有一次一天做了8臺手術,是在工作日,“可能因為是假期,這次的手術量讓人印象深刻。”
據介紹,對于尿毒癥患者來說,雖然可以通過透析維持生命,但定期每周三次一次四五個小時的透析,會嚴重打亂正常的生活節奏,為此尿毒癥患者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旅游、出差更是不能想象。“腎移植后,至少可以擁有類似正常的生活了”。
與患者及家屬的喜悅和醫務人員的辛勞不同的是,在這30個小時中,有4名器官捐獻者和他們的家人經歷了生離死別。“下了手術,患者家屬都會對醫護團隊表示感謝,但我覺得,其實更應該感謝的是捐獻器官的人”,朱一辰說,在目前醫療水平下,大部分器官功能衰竭的疾病只能通過器官移植來挽救生命。器官捐獻必須是自愿的,當捐獻者和家屬本身在面臨生離死別的悲痛時,還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很不容易。有些捐獻是逝者本身生前的意愿,更多的捐獻決定還要逝者家屬來做出。對于大多數家屬而言,器官捐獻也是為了留個念想、有個精神寄托,好像逝者的一部分還活著。田野表示,器官捐獻是人類偉大精神之美的重要體現。在失去親人的巨大痛苦中,捐獻者家屬依然做出了捐獻器官挽救他人的選擇,其中的勇氣和愛心值得所有人崇敬。
因為正值清明節,林俊在朋友圈里也寄托了對器官捐獻者的哀思:“7臺腎移植手術使得7名病患重獲新生。 感謝這些偉大的捐獻者,曾經,他們的生命如夏花般絢爛,現在他們選擇用另一種方式繼續活著,用大愛,化素昧平生為血脈相連。” (張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