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
鏖戰65天 北京友誼醫院援鄂醫療隊圓滿完成任務 順利凱旋!
3月30日下午,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的住院樓前,138名北京市援鄂醫療隊齊聚在這里,與并肩作戰的戰友們合影留念。這是一次難得的大團圓,在進行最后一次交接班工作后,138名白衣天使將啟程回家。
3月31日,歷經65天的鏖戰,北京市援鄂醫療隊圓滿完成支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任務,啟程返回北京。這其中也包括來自我院的13名白衣天使。
我院黨委書記、理事長辛有清,黨委副書記、執行院長張澍田,友誼醫院援鄂醫療隊黨支部書記王維的愛人——醫院腎內科血液凈化中心護師肖靜和黨辦負責人一同前往機場迎接英雄凱旋。
辛有清表示,在武漢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援鄂醫療隊員代表北京2200萬人民群眾擔起了使命。他們在65天中治療了345名患者,實現了總書記提出的“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要求。友誼醫療隊員體現了友誼人“敢擔當、善組織、有作為、齊奮斗”的新時代精神。今天,他們順利凱旋,我們由衷地高興、激動和自豪。未來,我們要把好的經驗和北京醫療隊的精神傳承下去,按照中央與北京市委的精神,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證人民健康和醫療水平,更加深入、持久地打好這場戰“疫”。
劉壯:用使命擔當撐起“戰地醫務處”
在前線,劉壯既是北京友誼醫院援鄂醫療隊領隊,也是北京市援鄂醫療隊醫療組組長,他肩負整個隊伍的醫療工作協調與醫療質量管理,一個人撐起了醫療隊的“戰地醫務處”。
他勇于擔當,默默無聞地為整個醫療隊做好醫療協調和管理,保障了醫療救治工作高效有序開展。在他的推進下,北京醫療隊在到達武漢48小時內開放第一個病區并接診;72小時內完成了第二個病區的開放接診;接診6天內,累計收治患者突破百例。
他善于作為,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盡最大努力提高救治率。他堅持醫療安全質量巡查閉環管理,努力協調各種搶救設備和人力資源,積極開展培訓,為各病區開展氣管插管及有創機械通氣支持治療創造條件,將危重患者救治的時間窗盡量前移。作為整個醫療隊里最忙碌的人,他頂住巨大壓力,協調帶領醫療隊員,完成了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2月10日,劉壯作為代表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武漢協和醫院的連線。總書記的囑托令他更加堅定戰“疫”必勝的決心。他說:“我們不僅僅是參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更是在打一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我們一定要勝利!我們一定能勝利!”
王維:26年黨齡,他用行動踐行初心與使命
2003年,王維參加“非典”患者的救治,成為北京友誼醫院最早進入隔離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之一。2012年,他來到海拔4100米的雪域高原,參與玉樹災后重建的醫療保障任務。這一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他告別妻子,再次奔赴前線。
隊友們說:“他是全隊的定心丸,有他在,我們都踏實。”當發現隔離防護措施不到位時,他果斷提出專業修改意見,這套改造方案被復制到了許多病區,當地人稱為“北京模式”。為了提高交班效率,他用五種顏色區分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使下一班的醫護人員能夠快速了解患者的情況。醫療隊開展的第一次心外按壓、第一次無創呼吸機治療都有他的參與。
作為友誼醫院援鄂醫療隊黨支部書記,王維帶領黨員在黨旗下莊嚴地重溫入黨誓詞,堅定戰“疫”必勝的信念。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座戰斗堡壘,一名共產黨員就是一面先鋒旗幟。26年黨齡初心不變,王維用行動踐行責任與擔當。
艾慶巍:從主管護師到北京醫療隊的大管家
艾慶巍是北京友誼醫院急診科的主管護師,來到武漢后,她當天就服從安排做起了北京醫療隊物資保障組組長的工作,負責物資轉運和調配供應,同事們都親切的稱她為“大管家”。
每天130多人的醫療物資分配、生活物品派發,甚至吃飯穿衣,她都要管。大到防護設備,小到一根綁頭繩,艾慶巍的工作忙碌而繁瑣。從早忙到晚,六十余天她從沒有輪休過一次。在她細致、認真的努力下,幾千套物資的發放,從沒有出過差錯。
作為一名資深護師,這次沒有進入病房對她來說是一種遺憾,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她的熱情和執著。她會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為下夜班的同事打早餐,會為趕不上飯點的人留飯,會督促大家多下樓運動,還會拉著大家聊天,為隊員們放松心情。隊員們都表示,能夠毫無顧慮地沖在前線,那是因為身后有這個“好管家”。
吳正芳:17年后重披白色戰袍,職責所在,義不容辭
17年前,面對“非典”疫情,年輕的吳正芳挺身而出,成為了前線的一名“白衣戰士”。17年后,當得知醫院將要組建應急醫療隊的消息,她再次主動請纓,申請奔赴抗“疫”一線。她說:“17年后重披白色戰袍,職責所在,義不容辭。”
吳正芳臨危受命,擔任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病區護士長。她作為首發陣容之一入駐隔離病房,同當地醫生配合默契完成病區首例“有創機械通氣治療”,在吳正芳的帶領下,護理團隊高質量完成各項任務。2月21日,在北京國瑞城,“最美逆行者”吳正芳的海報登上了大屏幕,成為北京街頭的一道美麗“風景”。
在前線,她最牽掛的就是即將參加高考的兒子。不過讓她欣慰的是,在她的影響下,兒子的理想也更加清晰:“我以后也想當一名醫生,像媽媽一樣,在需要我的時候,也要第一時間沖上前線。”
胡嵐:真誠的鼓勵讓患者重燃生的希望
在得到組建醫療隊的消息后,感染內科副主任醫師胡嵐立即主動請纓。兒行千里母擔憂,為了不讓年邁的父母擔心,胡嵐沒有將前往一線的消息告訴雙親。
從事感染病學工作多年,胡嵐接手的呼吸道感染病人上千例。在武漢的每次值班,她都詳細詢問患者救治前后的情況,篩查每一例患者的高危因素,尋找治療突破點。下班后,她還在微信群里,關注每一位危重患者的病情變化。專業的態度和細心的工作換來了病人的認可和醫療質量的提升。
病房里,一位重癥患者因為母親去世,情緒低落,導致病情加重。了解到情況后,胡嵐為患者寫下一封信,鼓勵他走出陰霾,重拾信心。收到信件后,患者深受感動,身體逐漸好轉,現在已治愈出院。在寫給胡嵐的回信中,他說:“是你們,在我最無助,最害怕時支援武漢。你們離開自己的親人,冒著生命危險救援我們。雖然我是不幸的,卻又是最有幸的。感謝你們的全力以赴、挺身而出、拼命付出!”
白國強:日夜兼程守護武漢,只愿這座英雄城市重現榮光
從事重癥醫學專業7年,白國強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在北京友誼醫院援鄂醫療隊主管的病區里,絕大部分是重癥患者,這對非重癥專業的醫護人員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為了幫助團隊更好地完成工作,白國強總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給隊員們講解重癥醫學的相關知識、講解呼吸機的使用,為大家解答治療過程中的各類問題。
2月16日夜班,剛踏入值班室的白國強接到了病房的緊急求助。他快速穿戴好防護裝備,進入病房,檢查判斷患者的氣管插管有可能已經滑脫,情況危急。在隊友張微微與王彤的配合下,他為患者重新調整氣管插管位置,成功實施搶救。這次看似不平凡的夜班只是白國強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
作為北京市援鄂醫療隊的光榮一員,他始終堅守“不負眾望,不辱使命”的堅定信念。他說:“我們一定盡自己最大努力,讓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重現榮光。
于剛剛:患者的康復給予他無比的信心
3月30日晚10點,醫療隊返京前夜,于剛剛和戰友白國強還在忙著做最后的臨床數據整理工作,以保證每一名患者的后續治療能順利開展。從最初對于疾病的未知,到后來對戰勝疾病充滿信心,于剛剛說:“信心來源于全國人民的支持,更來源于臨床上患者的恢復。”他能清晰地記得戰“疫”兩個多月來每一名患者的情況。一個個危重癥患者的順利出院,是對他最大的慰藉,給予了他無比的信心。
在前線的日子,他收獲了滿滿的感動。班車上,司機師傅總是會關切地對他們說“辛苦了”;下夜班回酒店時,在門口的工作人員會特意出來迎接他們;當有志愿者來駐地為他們理發時,他對志愿者表示感謝,志愿者說:“我們應該謝謝你們,是你們來救我們武漢。”
不計報酬,不懼生死,于剛剛胸懷醫者仁愛之心,將大愛播撒在這座城市。在重溫入黨誓詞時,他說:“投身前線我不后悔,如果再做一次選擇的話,我還會奔赴武漢。”
張微微:前線的得力干將,家里的貼心老媽
她是重癥醫學科的主管護師,也是一雙兒女的貼心老媽。為了抗擊疫情,她來到千里之外的武漢,奮戰在抗“疫”一線。豐富的重癥患者搶救和護理經驗讓她成為病區里的“得力干將”。一次次和戰友默契配合,成功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微微姐”讓搭班的護士們很安心。
3月12日是張微微小女兒的四歲生日,結束繁忙的工作后,她與女兒進行了視頻連線,隔著屏幕給孩子送去了生日祝福。她還在給兩個孩子的信中寫道:孩子們,等你們長大了,你們也會有自己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你們要記住“我們是祖國的一分子,當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必須為她去奮斗!”
范凡:抗疫夫妻檔,小別離只為萬家團圓
去往武漢前,范凡和愛人閻靜都是北京友誼醫院的護士,兩人曾經一個在急診,一個在重癥,并肩作戰,到今年已經迎來了第十個年頭。
在“小家”和“大家”中,范凡毅然地選擇了后者,勇敢逆行。雖然在病區中,身著嚴密的防護服,猶如在蒸籠里一般;雖然在起霧的防護鏡后,在多層手套的包裹中,一些精細的操作比平日要困難百倍,但范凡憑借在重癥醫學科多年的護理經驗,從未因為條件的困難而出現過一次失敗。臥床病人的皮膚護理、康復訓練、輕癥病人的心理護理等,范凡和戰友把北京友誼醫院優質護理技術和親情服務帶到了武漢。他說:“患者們對首都醫務人員的一次次贊揚讓我感到欣慰和自豪。”
關宏奎:戰“疫”詩人,用詩歌書寫前線戰士的英勇豪邁
當順利完成第一班次的護理任務后,走出病房的關宏奎雙手被雙層橡膠手套捂得蛻皮發白,鼻梁上、臉頰旁全被口罩系帶勒出了深深的痕跡。作為前線為數不多的男護士,關宏奎主動承擔起重癥病人的護理工作,在值班時,他幾乎接下了所有的重活、累活。他說“國家需要,人民需要,我的職業就是治病救人,真的任務來了,沒有理由往后退。”
關宏奎身材高大魁梧卻有一顆細膩的心。平日里喜歡用詩歌記錄戰“疫”前線生活,為戰友們加油打氣,也給后方牽掛著他們的家人和同事報平安。“紫氣東來旭日升,武漢戰“疫”踏遠征!待到病魔伏誅日,白衣將士盡歡騰!”戰“疫”詩人用詩歌表達出了醫護人員的堅強與豪邁。
王彤&趙美佳:90后護理姐妹花
在抗“疫”大軍的隊伍里,新生代“90”后扛起大旗,成為中堅力量,北京友誼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王彤和趙美佳就是奮戰在前線的“90”后。1月27日,她們隨北京援鄂醫療隊一同奔赴武漢,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開始了臨床護理工作,吸痰、插管、靜脈穿刺,甚至是談心、喂飯……每項工作她們都做得耐心、細致。
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王彤的春節應該是在馬爾代夫的沙灘上度過的。然而期盼已久的旅行計劃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張飛往武漢的登機牌。因為在崗位上接到通知便很快啟程,她甚至來不及跟家人說一聲再見。
王彤說,工作以后,偶然聽到科室前輩談及“非典”時前線的兇險,我才感悟到哪有什么歲月靜好,是他們用身體在守護著我們。今天,我來肩負起這個責任,從他們手中拿起沉甸甸的接力棒。生命所系,性命相托,職責所在,使命必達,我們也將履行自己的職責,為疫情的全面勝利奮戰到底。
同是90后的趙美佳是友誼醫院的一名護師,加入援鄂醫療隊后,她除了日常的護理患者工作,時刻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還會經常對患者進行安慰、鼓勵,給予他們戰勝病魔的信心。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在趙美佳眼中,給病人有“溫度”的護理,是她始終堅持不變的初心。
看了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90后”黨員的回信后,她也抒發了內心的聲音:自古磨難鑄英雄。經過與病魔的殊死搏斗,經過此次戰“疫”的洗禮,我們從中獲取經驗、增長閱歷,也變得更加堅強,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從疫情爆發開始,總書記對醫務工作者無時無刻的關心令我們十分感動又備受鼓舞。這讓我無論經歷何種困難,心里始終充滿愛和希望。作為“90后”醫務工作者,我愿為國家衛生事業和人民健康盡我所能,傾力奉獻!
蘭雅智:護理團隊的暖心小伙,戰“疫”經歷堅定他入黨的信念
作為一名急診科骨干,蘭雅智總是勇于擔當,沖鋒在前。他是首批進駐隔離病房的成員之一,他不畏艱辛,努力奉獻,是友誼護理團隊的中堅力量。通過抗擊疫情他的思想認識有了很大提升,2月6日他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堅定入黨決心。
情人節當天,暖心小伙蘭雅智為醫療隊的成員送上了一個“小驚喜”。在多方聯系下,他自掏腰包,買下了數量有限的鮮花,送給各位女隊員。只為舒緩一下大家沉重的心情,帶給大家一個特殊又浪漫的情人節。
在前線的拼搏離不開家人的支持,自從他離開家后,10歲的兒子好像突然就長大了。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蘭雅智說:“我希望你在生活和學習中面對困難,無所畏懼,一直向前,爸爸不一定是你的驕傲,但一定要做你的榜樣。”
(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