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
【友誼人在小湯山】青春戰“疫” 我想對你說
3月15日,我作為我院應急醫療隊的一員奔赴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開展抗疫工作。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與其說是緊張,不如說是興奮,因為我終于有機會代表醫院投身抗疫工作當中!幾番新冠肺炎知識培訓、一遍遍穿脫防護服只為了能夠更加專業、更加安全地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
第二天,我便隨醫療隊進入“作戰”病區。我們病區由世紀壇醫院王沖護士長帶領,同仁醫院趙雪護士長輔助,14名友誼戰友,6名世紀壇醫院戰友,7名同仁醫院戰友,共27名護士組成。在護士長的帶領下,我們各自分工,從整理病房、護士站、治療室、治療車,到調試各種呼叫設備,甚至是檢查淋浴間、馬桶、電視、空調、熱水,不得不說護士群體是一個執行力高、凝聚力強的團體,一天時間我們完善好病區,可以開始迎接待篩查人員了。
接到準備接收待篩查人員的電話,我們按照工作流程,舉著病區標識牌,到達接待區與120進行交接。一個個20出頭的留學生,還有運動員,如果不是疫情,想必他們還在自己的生活中發光發熱。我們高舉著歡迎回家的牌子,病區內隨處可見的暖心話語。簡單的話語,讓“回家”的人倍感溫暖。在隔離區,我們身穿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隔離衣,N95,外科口罩,護目鏡,使得我們在工作中,越來越費力,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憋氣,護目鏡也被霧氣一層層的蒙住,我們只好在縫隙中,探索前進。可就是這樣的條件,我們依然不吝嗇每一句話,盡量解釋詳細,一遍遍為每一位待篩查人員行入院介紹,告知如何訂餐,如何購物,如何使用熱水壺,如何使用空調,如何使用呼叫器等等……“您有什么需要可以按呼叫器叫我們,我們隨時都在”。
也是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隔著三層厚厚的手套,開展各種工作。回想第一次帶著厚厚的手套抽血,我甚至帶好手套提前在小伙伴的胳膊上感受血管的彈性。此時,我特別感謝我的醫院,為我是友誼人驕傲:兩年的輪轉,我轉過急診、心外監護病房、普外科、心內監護室、消化中心、手術室,各個科室老師的指導,讓我掌握了過硬的技術,也使得我在三層手套的干擾下,依然做到了一針見血,待篩查人員減少了痛苦,我也很自豪。監測體溫、血氧、血壓、采集信息、采集鼻咽試子、送飯以及幫助患者拿取他們所訂的各種必需品、這些都是每天反復的工作。但是我們只希望能夠做的更周到、更貼心、盡量減少他們的痛苦和心理壓力。患者出院時,那一封封感謝信,我知道,這便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肯定,也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
工作將滿一個月,對篩查病區的工作已經漸漸適應的時候,我接到了調整病區的通知。當護士長詢問是否有困難時,我毫不猶豫地說:“我沒有后顧之憂,我單身,家里父母也理解支持我,我深感肩上的重任,堅決執行醫院的工作要求,保證圓滿完成任務!”
作為一名普通的90后護士,在沖入抗擊疫情一線的第13天,我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因為我看到了無數的黨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黨員”這個光輝名稱的真正內涵。此時,我對黨員產生了更多的崇敬之情,我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此后,我從篩查病區調整到確診病區開展護理工作。這里與篩查病區最大的不同是,我要更加用心、細心地關注患者的病情,尤其是他們的心理護理。印象最深的是給一位7歲的小朋友采血,7管血,雖然對我們來說不算什么,因為平時還抽過比這個還要多好幾管的血,可面對一個7歲的小朋友,我擔心小朋友會害怕,進病房前,我組織語言,希望分散他的注意力,減輕小朋友的害怕~我進去后,與小朋友東聊聊西聊聊,可當我問到他疼不疼的時候,小朋友的態度給我了一個太大的反折,經過這么多天的治療,他說他一點都不害怕了,之前他會哭會害怕,現在他扎針都敢自己看著了,再也不用媽媽捂著眼睛。聽到這,我夸他真勇敢,可我更被一個7歲小朋友的勇敢和堅強折服。我不禁再次感慨,感謝祖國和全國人民的努力,使得我們能夠這么快,這么高成效的控制住疫情。
在與新冠肺炎疫情抗擊的日子里,很多朋友,甚至是患者經常會問我:你想家么?我說真的很想。從1月29日開始,我們村里實施封閉式管理,為了不影響工作,為了能在第一時間響應院內應急隊的號召,我留在宿舍不再回家,到現在支援小湯山定點醫院工作,我已經離開父母近3個月的時間。他們問我,那又是什么讓你從未后退始終堅持呢?我說:“我一直在回家的路上,當看到每一位痊愈的患者,我知道,我離家又近了一些……”
(援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醫療隊員 王宇斌)
下一篇: 健康衛士與新聞戰士 并肩共譜抗“疫”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