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友誼人在小湯山】 同心戰“疫”,聚力前行
17年前,小湯山醫院曾經在“非典”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再次承擔起了疫情防控任務。為盡快組建醫療隊伍,22家市屬醫院選派了千余名醫護人員前往支援。這其中就包括來自我院23個臨床科室的眾多業務骨干。一個多月過去了,我院援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醫療隊員在那里日夜奮戰,在多彩的小湯山留下了他們努力的身影。
我的崗位是主班,大部分時間在清潔區工作,清潔區的工作看起來瑣碎,卻是不可或缺的。檢查進入污染區的工作人員的防護服穿戴是否安全到位、防護物資是否充足、清潔區的消毒是否合格……從幫待篩查人員安排床位,到送他們平安離開,每一個小細節、都需要由清潔區的主班護士把關。我們的工作雖然平凡,但微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會產生驚人的威力。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迎來春暖花開,萬家祥和!
腎內科 張潔冰
在給一位外國的小朋友精準快的抽取血標本時,我透過滿是霧氣的護目鏡,看到身為同行的孩子媽媽為我豎起了大拇指,贊揚首都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此刻,我由衷的感受到了這份職業的榮譽感,感受到了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自豪感。短短兩周的時間,隔離區內收到了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歸國友人的表揚信,字里行間是滿滿的感動,而我們也在用一種責任和溫柔感動著他們。樓前的櫻花已經開了,相信摘下口罩恣意呼吸的時刻很快就會到來。
消化分中心 王利
3月15日,我默默告別還在熟睡的家人,拖著行李來到醫院集結點,院領導、科室主任、護士長都早早趕來為我們送行,千叮嚀萬囑咐讓我們注意安全、科學防治。到達后,我們被分配在了不同的病區,開始了忙碌而緊張的工作。穿著防護服的我,不僅行動變得遲緩,說話也很費力,極大的消耗體力,口罩壓著鼻梁,帽子勒著耳垂,手套下的皮膚被悶的針刺一樣的痛。但我知道對于這種高強度的工作,我需要及時調整心態,盡快適應,并做好長期戰斗的準備。在戰“疫”中,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醫務工作者,在盡我的力量,救治更多的人,阻止病毒的肆虐。看,燦爛的朝陽就在眼前,戰“疫”,我們一定勝利!
醫保內科 梁健健
在接到支援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的通知時,我的腦海里只有上前線的堅定,對五月份婚禮的期許和對疫情的恐懼都被拋到了腦后。我工作在確診病區。還記得第一位患者,是個19歲的女學生,瘦瘦小小的一個小姑娘拎著超大的一個行李箱。我幫她一起拎,她一直跟我說謝謝。我經常鼓勵她,讓她堅定信心,早些康復回家。我們給病人們悉心的照顧,病人們回饋給我們感謝。2020年,新時代的護士們踏著前輩的腳印,我們相信,在共同努力下,我們會再次勝利!
心內科 任慧
我工作的病區,主要是接待的是歸國的留學生,他們大多是90后00后,我們像對待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樣安慰照顧他們。我們的主要工作是為他們采集咽拭子、抽血、CT檢查、監測體溫等進行篩查工作。最開心的時刻是檢查結果為陰性,護送他們離開醫院的時候。便有多少苦累與不容易,多少個汗流浹背,在這一刻全部拋擲腦后。希望春暖花開時,我們能再次擁抱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中心手術室 霍斯奇
今年的3月21日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日子,在孩子的一周歲生日這天,我穿上了厚厚的隔離衣,第一次進入了隔離區。在與孩子視頻通話時,我不爭氣地哭了。雖然很遺憾不能陪在孩子身邊過生日,但是我不后悔,我要做他的榜樣!我知道在他長大后,一定會很自豪說,他的媽媽在2020年是個英雄,會把他的媽媽寫在日記里。這個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惟愿山河無恙,國泰民安,你我皆能不辱使命!
腫瘤科謝佳陽
在工作期間,有的隊員因為防護服發生了過敏性皮炎,有的隊員由于長時間的佩戴N95口罩面部出現了深深的壓痕,還有的隊員由于手部經常接觸消毒液,出現了很多裂痕……令我們感動的是,援小湯山定點醫院醫療隊臨時黨支部發現了我們的這一系列“問題”,及時跟醫院申請相關的醫療物資,并第一時間送到了每位隊員的手中。在抗疫期間,隊員們每天都在進行緊張而忙碌的工作,每個人壓力都很大,臨時黨支部領導24小時待命和每一位隊員保持著有效的溝通,為我們排憂解難,隨時關注我們的心理變化,還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做好每位隊員的心理疏導工作。
醫保內科 趙樂妍
在隔離病區,我的戰友是來自市屬10家醫院的護理同仁,組員們個個都是精兵強將,業務熟練,不怕苦不怕累,沖鋒在前。我們的付出也得到了回報,待篩查人員們一聲聲真摯的“謝謝”,一封封手繪的感謝信,一個個深情的鞠躬,都讓我們感受到了莫大的欣慰和溫暖。同時,來自醫院黨委的問候和科室家人們的關愛,讓我的心暖暖的。正因為有所有“家人”的大力支持和陪伴,我的抗“疫”工作才會順利。
醫保外科 張鴿
白衣戰士們用青春和汗水,為人民群眾譜寫美好生活,在這次疫情中,他們召必至,戰必勝,做到了逆行不獨行,隔離不分離。相信在所有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勝利的號角將很快吹響。
(宣傳中心)
上一篇: 【友誼人在地壇】“疫戰”到底,責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