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我院(通州院區)順利實施首例“頸靜脈球體瘤切除術”
近日,我院(通州院區)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在放射介入科、麻醉科、手術室等科室的配合下,成功完成了首例“頸靜脈球體瘤切除術”。該手術風險高、難度大,它的順利開展體現出我院側顱底外科技術的提升及多學科合作的巨大優勢,更標志著我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在兩院區同質化發展上的巨大飛躍。
患者孫先生來自河北承德,今年52歲。從五年前開始,孫先生右耳出現聽力下降的癥狀,近半年來,他的右側耳道出現流血性分泌物。今年5月,孫先生來到我院就診,經過檢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龔樹生發現孫先生的右側外耳道為“腫物”填充,外院顳骨CT提示其“頸靜脈孔區占位性病變”。進一步追問病史后,龔樹生了解到孫先生近年來右耳耳鳴,且其耳鳴節律與脈搏一致。針對這些情況,龔樹生高度懷疑患者患上較為罕見的“頸靜脈球體瘤”,需要實施手術治療。
“頸靜脈球體瘤”是一種血管瘤樣腫瘤,其發病率不高。雖然屬于良性腫瘤,但由于其位置特殊、血供豐富,瘤體逐漸增大時可侵犯周圍結構,表現出惡性的潛能。患者早期可出現較為典型的與脈搏一致的搏動性耳鳴,晚期因累及周圍結構可導致耳聾、面癱、后組顱神經損害等相應癥狀。頸靜脈孔區為側顱底解剖最復雜的區域,該區域手術極其復雜,難度系數大,手術風險高,涉及學科廣泛,稍不注意即可危及生命,因此也被稱為“手術禁區”。結合孫先生的病情,在經過慎重考慮后,龔樹生決定為患者實施“頸靜脈球體瘤切除術”。
孫先生入院后,醫務處組織了院內各科室進行大會診。會診由龔樹生與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劉良發主導,放射介入科、麻醉科、手術室、重癥醫學科、影像中心等科室共同商議并制定診療方案。經過分析與討論,手術團隊決定先由放射介入科進行術前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檢查及血管栓塞,隨后由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實施“顳下窩入路頸靜脈球體瘤切除術”。
術前,放射介入科主任金龍將患者腫瘤的供血血管進行栓塞,以減少術中出血的風險。在手術室、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龔樹生與劉良發帶領團隊順利切除患者側頸靜脈球體瘤,手術歷時6個小時完成,術中僅出血100毫升。術后,孫先生恢復情況良好,沒有出現感染及并發癥,經過一周的精心護理后,順利出院。
我院(通州院區)首例“頸靜脈球體瘤切除術”的成功實施,體現出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在兩院區同質化診療的巨大進步,反映出科室為了能讓患者享受到最優質的的醫療服務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未來,我院將繼續發展診療工作水平,提升兩院區服務質量,讓更多患者獲益。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宣傳中心)
上一篇: 我院派出護理骨干赴地壇醫院支援
下一篇: 友誼醫院成功舉辦“愛眼日”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