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抗疫路上的感動:臉上那一條條勒痕是時下最流行的“紋身”,記奮戰在疫情一線的友誼勇士們(2020.02.21 醫學論壇報-壹生)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此時友誼醫院的發熱門診,已成為院內的戰“疫”一線。在保證院內重癥患者搶救的同時,重癥醫學科按照院黨委的統一部署,還派出了5位護士支援醫院發熱門診和急診的工作,并組建了不同批次的應急醫療隊,隨時準備奔赴一線支援。而檢驗科的醫務人員更是義無反顧,積極報名,“我先上”、“讓我來”……爭做抗擊疫情的“逆行者”。
醫保中心外科護師馬壯:出征前她寫下入黨申請書
在進入發熱門診工作的第一天,醫保中心外科的護師馬壯在筆記本上留下了這樣一首小詩,以表達自己戰斗的決心。照片里,這個在防護服里的漂亮姑娘就是馬壯。她是運動賽場上像風一樣的女孩,在突如其來的戰役面前她又跑在前面——成為醫保中心外科第一個進入隔離區工作的護士。而在她的身后,科室同仁給予了她鼓勵與支持,成為了她最堅強的后盾。
按照醫院的統一要求和部署,支援發熱門診第一梯隊的護士名單最終確定了,2015年參加工作的共青團員馬壯被選為第一梯隊人員。
“壯壯,做好心理準備了嗎?家里還有沒有什么困難?我們能幫你做點什么?”
“我都準備好了!領導請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工作,不會掉鏈子的!”
作為家中的小女兒,馬壯是爸媽手心里的小寶貝,是大家最喜愛的開心果。出發之前,她正式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她在申請書中這樣寫道:“我有幸能成為一名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戰場上的勇士,我感到非常驕傲……只要黨和人民需要我,我會奉獻我的一切!”
2月4號是立春,春天代表著溫暖和生長,象征著一個新的輪回已經開啟,這一天也是馬壯支援發熱門診的第一天。她用一個奮戰的激昂手勢表達了自己必勝的決心!面對那兇悍又看不見的對手,她沒有一絲猶豫,腳下的步伐沉穩而堅定、眼神中沒有絲毫的畏懼。
感染內科醫師王燕:臉上的勒痕是今年最流行的“紋身”
“今年情況特殊,不能回家過年了,跟家里說一下吧。”
“好的,主任。”
臘月二十八晚上,王燕接到電話后即刻退了車票,收拾好洗漱用品,準備趕往單位。作為感染科的一員,她明白堅守在前線和大家并肩作戰義不容辭。電話里媽媽反復的叮囑和堅定的支持,讓第一次獨自在外過春節的她感到心里暖暖的。
1月23日11點,王燕的一天從穿防護服開始。口罩、護目鏡、外套……里三層外三層地穿戴好后,她開始當天的接診工作。坐在熟悉診室里,感覺卻不同于往常,緊繃的弦不敢放松“發熱幾天了?”“最近有接觸過發熱的病人嗎”……為了讓病人能聽到詢問,她能用比平常更大的聲音,頭暈、憋氣,只能大口呼吸。不過,身體的不適并不會妨礙到與患者溝通,王燕耐心地解決患者的每個問題。
“大夫,你坐在這慌不慌。”一個五大三粗的男患者認真地問,王燕被逗笑了。
“不慌。”
“我都覺得慌。大夫,你們也不容易,還是個女大夫。”
當收到患者的理解與關心,王燕總是會發自內心地說一聲“謝謝。”醫生是工作,也是責任,患者的理解就是最好的回饋。每當看到患者微笑的臉龐,感恩的話語,王燕說她的心里像照進了陽光,感覺一切都值得。
下班已是凌晨,當王燕來到清潔區,看見了一個個熟悉的身影:主任、護士長、二線老師,大家依舊在忙碌。看著小伙伴們臉上、胳膊上都是一條條勒痕,大家玩笑地說,“這是今年最流行的‘紋身’。”
靜夜里,一個個診室還在忙碌;夜幕下,一個個辦公區還亮著燈。為了護住那萬家燈火,有一群人,守在就診室、辦公區,不敢懈怠。
檢驗科出征——他們都是經得起疫情考驗的人
檢驗科張黎然:舍小家為大家 ,值得
今年32歲的張黎然是北京友誼醫院檢驗科的一名檢驗師,從2011年至今,張黎然已經在檢驗科這個崗位工作了9年。今年1月23日,疫情突襲,她作為檢驗科第一批10名輪值人員之一進入西城院區的發熱門診,準備開始進行發熱病區患者的相關檢驗工作。進入發熱門診意味著要連續輪值工作2周,期間住在醫院安排的生活休息區,輪值結束后也需在院觀察1-2周。但就在她進入發熱病區的前一天,公公卻因病住院了。平時在家,張黎然是家里的主力,而這次照顧生病的公公和剛滿3歲寶寶的重任全都交到了老公和婆婆手中,張黎然只能在工作之余與家人進行短暫的視頻通話,詢問公公的病情、女兒的飲食起居……
2月6日,是女兒的3歲生日,不能陪在她身邊,張黎然通過手機視頻給女兒唱了生日歌。寶寶對她說“希望媽媽安全,早點回家”。回憶那天的視頻聊天,張黎然感慨到:“感覺孩子長大了。雖然這次疫情讓人措手不及,但面對疫情我和團隊成員都很勇敢。每個班次需要身穿防護服6小時,不吃不喝憋尿憋便很痛苦,但沒人退縮。在互相鼓勵下我們圓滿完成了這14天的任務。期間我不斷收到來自同事和朋友們的關心問候,心里很溫暖,感覺犧牲小家為大家是值得的!”
檢驗科田媛媛:“我要給孩子們做個榜樣,做個和平年代的戰士,勇敢的逆行!”
年輕的85后檢驗師田媛媛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兒女雙全,十分幸福。兩年多前,她生老二時早產,女兒剛出生時只有兩斤七兩。為了能讓孩子盡快追上同齡寶寶的步伐,免疫力更強,身體更健康,她一直堅持母乳喂養。1月22日,在接到抗擊疫情通知后,剛過哺乳期的田媛媛就主動報名,第一批加入了這個隊伍。
平時,田媛媛是個十分熱愛生活的文藝女青年,在她的朋友圈里可以看到很多她對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記錄。在進入發熱門診,開始輪值工作的前一天晚上,她在朋友圈寫道:“這是一份責任,一份使命,一份榮譽,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我要給孩子們做個榜樣,做個和平年代的戰士,勇敢的逆行!”從1月23日到2月5日,第一批14天的發熱病區工作告一段落,在這段她無法回家的日子里,通過每次與家人的視頻通話,田媛媛感覺到孩子們成長了,懂事了,還能互相照顧了,而平時不會帶孩子的老公也能“一拖二”,還兼顧做家務,變得越發全能了。“這就是成長吧!等疫情過后大家回想起來這段經歷會是一生中的特殊記憶……”她在朋友圈感慨著。
主管技師許穎:自己是一名老黨員,必須沖鋒陷陣,責無旁貸
許穎是檢驗科的主管技師,也是個資深的檢驗員,今年是她來醫院工作的第25個年頭。作為第一批入駐發熱門診的醫務人員,她認為自己是一名老黨員,必須沖鋒陷陣,責無旁貸。但在她心中也有著自己的憂慮。今年,許穎的女兒就要高考了。雖說女兒在一所市重點高中讀書,平時非常自律也很刻苦,但不能陪伴在女兒左右的許穎還是非常的替孩子擔心。女兒平時比較內向,很少表露內心的情感。那天許穎跟女兒說要去抗“疫”一線了,女兒對她說:“媽媽你別為我擔心,放心去吧。”當時,許穎的淚水就濕潤了眼眶,她很想在孩子人生這個關鍵時刻陪伴著她,做點可口的飯菜,送上一杯熱水,或者在她累了的時候,給她一些安慰。但許穎知道,這個時候還有更多的人需要她,她必須顧全大局,迎難而上,而女兒和愛人也都給予莫大的支持和力量。
檢驗科杜宇:“我是一名黨員,一名轉業軍人,這些都是應該的。”
檢驗科杜宇是大家公認的暖男。在工作中,他樂于助人,很有擔當,在家里他也忙里忙外,十分顧家。這次他同樣是第一時間,主動報名參加第一批的發熱門診工作。在排班時,杜宇被安排在同組的最后一個班,但在其他同事有困難的時候,他主動提出調到第一個上。第一個進駐的人壓力比較大,杜宇需要在第一個班次的時候清點物資,為后面的工作制定計劃,但他都主動承擔了。他堅定地對大家說:“我是一名黨員,一名轉業軍人,這些都是應該的。”
為了減少資源浪費,方便工作開展,進駐發熱門診的檢驗人員堅持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衛生間。出了病區,隊員們的臉上都留下了勒痕與血印。有的人嘴角上起了血泡,有的泌尿系統感染,有的身上還悶出了濕疹與紅點,可在這里,沒有一個人抱怨,更沒有一個人退縮。
馳援地壇一線,你們是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2月17日下午,北京友誼醫院接到上級緊急通知,需要2名專業性強的護士支援北京地壇醫院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接到通知后,北京友誼醫院立即按照通知要求,從后備醫療隊中迅速確定了支援人選。
護士李雪:像冬日里的一絲暖陽,散發著正能量
29歲的女生李雪,北京友誼醫院重癥醫學科護師。扎實的理論基礎加上8年的重癥專科工作經歷讓她具備豐富的重癥護理臨床經驗和應急處理能力。總是積極樂觀的她,更是同事們眼里的“開心果”,她的朋友圈里總是散發著正能量,像冬日里的一絲暖陽。
從醫院開始啟動應急人員以來,得知消息的李雪就積極報名,她時刻關注疫情的動態,積極參加醫院組織的各項培訓,早已準備好去前線要用到的生活用品備在家中,準備隨時待命,隨時出發。
2月17日下午她正在科室上白班,接到通知時正在護理一名危重患者,同事過來提前接班,她卻婉言拒絕,把自己的工作做完,下班交班后才離開病房。
護士楊玉鵬:“作為一名男護士,我比女生有力氣,體力好,在這種時候更是要沖在前面。”
28歲的楊玉鵬,是一名帥氣的回族小伙子,在重癥醫學科工作了6年的他,在重癥肺炎和血液凈化技術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得知需要支援北京地壇醫院,他主動請戰:“作為一名男護士,我比女生有力氣,體力好,在這種時候更是要沖在前面。”
他曾多次參加男護士論壇,還擔任過醫院升旗儀式護旗手,熱情開朗的他結識很多其他科的同事朋友。他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及實踐能力,希望盡自己能力護理好每一名患者,做一個優秀的護理人員,為醫院及科室多做貢獻。
18日一早,重癥醫學科和護理部委派專人將兩位護士送到地壇醫院,“戰勝疫情,早日凱旋”,這是大家共同的期盼。
目前,北京友誼醫院先后派出7位重癥醫學專業醫護人員分赴武漢和北京地壇醫院參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這些義無反顧,逆行而上的醫務人員,他們本是家中的父母,是孝順的兒女,是溫柔的愛人,但在他們報名的那一刻,就都拋下了自己的其他身份,作為一名戰士,一名白衣天使,站到了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大家都是防疫戰場上的“士兵”,眾志成城,相信再難捱的冬天也終會過去,春天定會如約而至!
(根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宣傳供稿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