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北京友誼醫院專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要保護好耳朵和聽力 (2020.03.04 21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人們開啟了居家學習、辦公的新模式。這段時間,看病也不如以前方便,出現耳科方面的問題。應該怎么辦呢?“前段時間,我們通過網上義診,發現大量患者反映出現了耳鳴、耳痛、眩暈等問題。”在今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發布會上,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龔樹生說。
看病不如平時方便的情況下,如何及時甄別相關問題,保護好聽力?龔樹生為大家介紹了在家保護耳朵、保護聽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首先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龔樹生在問診中了解到,疫情期間,很多人改變了平時的生活作息,晚上睡覺越來越晚,熬夜的情況越來越多。很多人發現自己的耳朵開始響,就是所謂的耳鳴。
龔樹生說:“目前為止,耳鳴的發病原因和機制還不很清楚,但是比較明確的是,缺少睡眠,或者情緒緊張,都可以導致耳鳴。如果出現耳鳴,我們要盡快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盡量避免過度熬夜。因為睡眠剝奪之后,就會影響內耳的微循環,進而出現耳鳴,甚至出現聽力下降等問題。”
其次,減少和控制日常生活中的噪聲。龔樹生說,“現在,每個家庭里的家用電器越來越多,給我們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家用電器的噪聲又給我們帶來了危害。所以在使用這些家用電器的時候,要盡量把噪聲降到最低,用過之后應該關掉開關。平時我們接打電話、看電視、聽音響等都要把音量調到適中。”
第三,合理使用耳機,每天戴耳機不超過3個小時。龔樹生說,耳機已經成為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必需品。長時間佩戴耳機,對聽力是有傷害的。在居家隔離狀態下,很多年輕人聽音樂、上網課、看電視、打游戲甚至做運動時都會佩戴耳機。長時間佩戴耳機,有些人就會出現耳鳴、耳痛甚至耳朵發悶、發堵,有些還出現聽力下降的問題。龔樹生建議,耳機每次佩戴的時間要控制在30-40分鐘,每天戴耳機的總時長不超過3個小時,未成年人建議不超過2個小時,避免耳機給耳朵帶來損傷。
“在安靜的環境下,耳機對人聽力的損傷是比較小的,但是在噪音環境下,耳機對聽力傷害就比較大了。所以,在嘈雜環境中不建議戴耳機。如果長期戴耳機已經出現了耳鳴、聽力下降等癥狀,也不建議再戴耳機。”龔樹生說。
第四,不掏耳朵。龔樹生說,正常人都會有耵聹,也就是耳屎。耳屎是非常有益的,因為它有殺菌作用,可以保護好外耳道的皮膚。如果要去掏它,會損傷外耳道皮膚,導致外耳道炎癥,造成真菌感染。“所以,大家盡量不要掏耳朵,尤其是不用不干凈的器具掏耳朵,另外,若是用力不當更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
第五,出現耳科臨床上常見癥狀,比如耳朵痛,耳朵流水等,該去醫院的必須去,可以暫時不去的就居家護理。龔樹生說,可以暫時在家護理的情況包括:“原來已經有外耳道炎或得過外耳道濕疹,以及有慢性中耳炎的病史,在居家期間出現了耳朵癢或者耳朵痛這些癥狀,跟平時沒有太大的區別,完全可以在家里用一些藥物把它控制好。”
“但是如果癥狀加重,甚至耳流膿的性狀發生了變化,比如一般是稀薄的膿液或者是粘稠的膿液,變成了血性的膿液,或者像豆腐渣一樣的,并且疼痛加重,就應該立即到醫院去就診。”龔樹生說。
最后,疫情期間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合理膳食,調整好情緒,尤其要管控好慢性疾病。龔樹生說,疫情期間,很多人,尤其是老年朋友們,本身就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者其他慢性疾病,由于比較緊張,過度擔心,也有可能出現聽力問題,出現眩暈、耳鳴、突發性耳聾,甚至伴有頭痛等一系列問題。“對于突然出現的突發性耳聾或者眩暈,尤其是伴有頭痛的相關問題,應該及時就醫,避免錯過了最佳診療時間。”
龔樹生提醒大家,今年3月3日是我國第21個“愛耳日”,同時也是世界第8個“愛耳日”。今年“愛耳日”的主題是“保護聽力、終生受益”。
“保護好我們的耳朵,應該從每一天開始。希望疫情過后,我們依然是順風耳、耳聽八方。”龔樹生說。
作者: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