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撐起抗疫半邊天(2020.03.08 北京日報)
本報記者 代麗麗
鏗鏘玫瑰,英勇無畏。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全市廣大女性響應婦聯號召,挺身而出,扛起疫情防控的神圣職責。
最美逆行勇敢無懼
時隔17年,北京友誼醫院主管護師吳正芳再次穿上白色戰衣。17年前進入非典一線病房時,她還未滿30歲。如今,她已過不惑之年,跟隨醫療隊馳援武漢,臨危受命擔任病區護士長,帶領18名護士,第一批進入隔離病房。為了防止防護服頻繁更換造成浪費,她早上都不敢喝水吃飯,這樣就可以避免去廁所了。
在武漢,有北京協和醫院、北京醫院等多家大醫院組成的“國家隊”,有北京市屬醫院組建的“北京隊”,還有多家中醫醫療機構也前往支援。在這些醫護人員當中,女性占到了70%以上。她們從白衣天使化身為白衣戰士,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斗爭。當她們脫下防護服時,臉頰被口罩和護目鏡勒得過敏紅腫,凹痕深陷,網友卻說:“你臉上的印記,是這世上最美的妝顏。”
向“疫”而行的背后,也有娘家人的鼓舞與關愛。北京市婦聯發起“99愛心菜”項目,向社會籌措善款,為赴湖北的醫護人員家庭提供蔬菜,使他們能夠安心戰“疫”、免除后顧之憂。
構筑防線守衛家園
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社區是疫情防控的又一個戰場。女性占據大多數的社區工作者群體,當起了“守門人”,構筑起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我歇一會兒,有事喊我。”李怡佳縮在椅子上微閉著眼睛。一個月前,她才剛做了漿細胞性乳腺炎微創手術,可是她卻連去市區換藥也顧不上。三處創口已經出現發炎流膿的情況,最嚴重的時候全身像過敏一樣起疹子,難熬的癢鉆心的痛,折騰得她整宿不能入睡。“是在這里辦小區出入卡嗎?”聽到居民的詢問,仿佛睡著的她條件反射般地彈了起來,“對,您住哪兒,在居委會登記過嗎?”
一遍遍摸排人員,一次次宣傳防控知識,一天天在社區出入口值守,這已成了40多天來李怡佳的工作常態。
本市各級婦聯干部、執委、全市巾幗志愿者也全都行動起來,加入到社區值守的隊伍中,成為基層一線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參與社區防控,延慶康莊鎮婦聯專職副主任王月華每天很晚才能回家。馬營村李美玲因兒子一家年前到湖北探親,一直沒回來,所以她這些天情緒非常低落。王月華抽空給李美玲打了個電話,足足安慰了她一個小時,直到她傾訴完情緒有了好轉,這才放下電話。等王月華下班回到家,發現來家過年的女兒一家已經回去了,手機上只有女兒給她發的一條微信: “媽,您電話總是占線,高速通了,我們回去了……”
奉獻家風代代相傳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戰“疫”打響以來,無數個家庭守小家、衛大家,涌現出一對對夫妻檔、母女團、姐妹花……互相支持,攜手共進,傳承奉獻精神,培育良好家風。
北京世紀壇醫院急診科護士劉宇航是北京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17年前,她的媽媽作為護士勇敢地投入到抗擊非典的一線。如今,她毅然做出了和媽媽當年一樣的選擇。臨出發前,她給媽媽留下一封信,“我要‘參戰’。媽媽,我長大了,我也成了你。”現在,母女倆一個奔赴武漢,一個堅守在門頭溝的一家醫院里,母女連心,全都是為了那份愛與責任。
門頭溝退役軍人事務局的一名工作人員曹原大年初三就參與疫情防控,把不到兩歲的女兒留給父母照顧。怕曹原不放心,母親特意寫信給她,“作為母親,我也不愿自己的女兒身處險境,但特殊時期,作為黨員責無旁貸。你在一線奮戰,我和你爸幫你守好后方!”
首都最美家庭董蘊奇、張鳳鳴已是耄耋之年。張鳳鳴是一位婦產科醫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們為“愛心菜”公益項目送來10000元捐款,還制作防疫宣傳畫、寫詩鼓舞士氣,成為義務防疫宣傳員,傳遞著最美家庭的愛與力量。
平時,她們是醫生、護士、社區工作者……她們是母親、女兒、妻子……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她們是一個個戰士,以強大的“她力量”,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半邊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