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鏗鏘玫瑰綻放在抗疫一線 (2020.03.08 經濟日報)
編者按 三月八日,是一個屬于女性的特殊日子。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朵朵鏗鏘玫瑰在武漢這個英雄的城市里綻放,她們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她們是沖鋒在前的社區工作者,她們是爭分奪秒的工程建設者,她們是民警、志愿者……都說女性能頂半邊天,可在某些場合、某些時刻,她們撐起的又何止“半邊天”。平時,她們用自己的美為這個世界增光添彩;疫情面前,她們又用自己的行動,讓世界充滿愛的力量,展現出“巾幗不讓須眉”的風采。
北京友誼醫院馳援武漢副主任醫師胡嵐:
迎接戰勝病魔的春天
1月27日,農歷正月初三,我隨北京市支援湖北醫療隊來到武漢,參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到目前已有約40天了。每天,我都會認真巡查每一間病房,仔細照護每一個患者,并根據患者病情隨時調整治療方案。
在進病房前,我們每個醫護人員都會互相仔細檢查防護服,確保萬無一失。在病房里,我帶著幾位年輕醫師一起接診病人,仔細詢問病史,面對病魔毫不畏懼,給年輕醫師和患者樹立了信心,自己也得到了極大鍛煉。
疫情暴發以來,武漢當地的醫護人員已經在防疫一線戰斗了很長時間,身心都承受著巨大壓力。因此,作為援助武漢的醫療隊,我們要盡最大可能幫助武漢當地的醫護人員分擔壓力,幫助患者早日康復。隨著不斷磨合探索,我們與當地醫護人員的配合越來越默契。與此同時,我們的工作也很快得到了認可。大家團結在一起,擰成一股繩,共同戰斗在抗擊疫情一線,為早日打贏疫情阻擊戰做著努力。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從北京出發時,父母尚遠在海南,這次來武漢都沒敢告訴他們,因為我不想讓他們擔心。每每想到這些,我總覺得對父母有點愧疚,希望這次能平安回家,以后好好孝敬他們。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也許我的工作很平凡,算不上多么偉大,但我甘于這種平凡,始終堅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目前,雖然我還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我對身邊的黨員充滿了敬意,也想向黨組織靠攏。
希望武漢能盡早恢復往日的繁華,希望患者可以早日痊愈。武漢的春天已經到來,戰勝病魔的“春天”也不遠了。
(本報記者 溫濟聰整理)
武漢市第九醫院護士王昭軍:
把病人健康送出院
我叫王昭軍,是武漢市第九醫院泌尿外科的一名護士。平時我不愛講話,但一說到病人,我就特別“話癆”。我的病人們太可愛了!
那天我虛脫暈倒時,正好是給25床的阿姨打針。聽同事說,當時我全身都濕透了、血壓也測不出來,她們嚇壞了,趕快把我用被子裹起來、吸氧、輸液……到晚上11點多才慢慢緩了過來。
雖然同事已經報了平安,但我還是想自己去說一聲,怕他們恐慌。沒想到我到了病房,阿姨看見我就哭起來了。病人因為擔心我哭成這樣,上班這么多年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阿姨出院后,每天早上還給我發微信,一天都不落。
有時候,我感覺上班就像與朋友在一起。病人們經常會對我說:“昭軍,你休息一下!”“昭軍,你有沒有吃東西啊?有什么能幫你的?”我給大家發飯的時候,他們會跑來幫我分發。打針的時候,因為戴著手套不太靈活,他們會幫著把敷料撕開。有時候忙不過來,他們還幫我照看別的病人。我對他們說,一定要親手一個一個把他們健健康康地送出院。
我們醫院是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收治的都是病情比較重的患者。剛開始我也有點恐慌。其實,我一直很想對病人說,你們不應該謝我,而是我謝謝你們。你們關心我,不斷地給我力量;你們出院了,給了我戰勝病毒的信心!我們一起努力,打贏這場戰斗!
現在,我最早負責的11位病人已經全部出院了,我特別高興,也更有信心了,從來沒有發現自己的工作這么有意義!
我跟丈夫說,再過幾年,你就可以驕傲地說,你老婆是英雄、是戰士。以后我女兒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可以激勵自己:媽媽是個英雄,可以這么堅強!我要盡自己微薄的能力做好本職工作,給她做個好榜樣!
(本報記者 喬申穎 高興貴整理)
方艙醫院建設者張翠:
別離是為了團圓
我是中建三局城市投資運營公司一名普通職員。2月4日,接到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方艙醫院改造工程急需志愿者支援的電話后,我沒有絲毫猶豫,在把4歲的兒子安頓到父母家后,便火速趕往方艙醫院建設工地。
趕到現場后,我發現困難遠比想象的多,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為了購置防護消毒用品和后勤保障物資,我幾乎打遍了武昌區所有藥房的電話。在湊齊了防護消毒用品之后,又跑到最近的超市里購買了泡面、礦泉水等后勤物資,以最短的時間將單位食堂運轉起來。
剛停下忙碌的腳步,丈夫的電話就打了過來:“明天我的任務就結束了,可以回家隔離了。”“我都忘了告訴你,我正在援建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方艙醫院,孩子已經交給爸媽照顧了,你自己回家做好隔離工作。”“你一定要戴好口罩,注意保護好自己。”“知道了,有工人師傅進場了,我要去給他們測體溫、消毒了。”就這樣簡短地一通電話,讓我與不在同一個戰場的丈夫成了彼此牽掛的人。
基本的后勤保障已經到位,但現場不斷突發的緊急狀況還需要不斷協調解決,“翠姐,圖紙去哪里打印”“翠姐,口罩、酒精、方便面不足了”“翠姐,新來的勞務人員要領防護物資”……這樣的問題,我每天要解答數十個,往往剛掛斷手中的電話,另一個電話就已經接進來了。
6天5夜不眠不休后,方艙醫院終于順利移交,并于2月17日正式啟用。現在武漢已從“人等床”到“床等人”,疫情正在一天天好轉。雖然與孩子、丈夫三人同在一城卻相隔三地,但為了讓武漢人民摘下口罩露出開心的笑容,暫時舍棄我們這個小家也是值得的,我堅信我們一家三口團圓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
(本報記者 柳 潔整理)
武漢市蔡甸經濟開發區海天社區書記王梅:
抓細抓實社區工作
我是湖北省武漢市蔡甸經濟開發區海天社區黨組織書記王梅。我所在的社區有6000多戶居民,春節期間人員流動性大。自1月初開始,我幾乎每天都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吃住在社區,時刻關注疫情進展,穩定居民情緒,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轄區摸排統計工作要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難度很大。為此,我將原有6個網格進一步細化為12個網格,形成“1名網格員+2名下沉干部+1名志愿者”的格局,做到每天上一次門、發一次短信、打一遍電話,監測居民體溫。
同時,組織志愿者巡邏隊、居民需求登記組、購藥組、購買生活物資組、返蔡甸區人員登記組,并成立生活用品代購團、愛心幫幫團等,幫助居民和部分不會網購的老人采購生活物資。
社區工作事無巨細,需要協調組織社區兩委、網格、“下沉”干部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比如,幸福小城小區居民李田芳懷孕兩個半月,孕檢后建議去同濟醫院治療,但自1月25日24時起武漢市中心城區實行機動車禁行管理,他們無法去醫院。我迅速聯系社區應急車送孕婦去醫院就診,使他們的情緒穩定了下來。
發熱人員孫彩琴在等待確診期間吵著要住院,我立即向上級部門匯報,并安排工作人員送去口罩、酒精等消毒防護用品,要求家庭成員嚴格做好自我隔離防護措施,安排專人每天聯系,并分兩次送去慰問物資。
麗水天成小區居民周遠山患有多種老年疾病,行動不便,兒女不在身邊,體溫測量偶有發熱現象。我第一時間聯系醫務人員上門問診,后又多次聯系專車送其就醫。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時常叮囑自己把社區疫情工作抓實抓細,大家同舟共濟才能打贏防疫阻擊戰。
(本報記者 周 琳整理)
志愿者杜慧敏:
抗疫再累都值得
我叫杜慧敏,今年49歲,是武漢青山區的一名志愿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我們的城市生病了,我作為武漢人,需要站出來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來保衛我的故鄉。
說干就干,2月初我正式走上了志愿者的工作崗位。起初,我怕家人擔心我,沒對丈夫、孩子說實話,只是說出門是“有工作”。
剛開始,我與幾位志愿者一起在武漢街頭測量過往司機的體溫。當時,武漢的氣溫還在0℃左右,站在路邊迎著寒風,舉著測溫槍工作。雖然天氣很冷,但一想到這是在保衛武漢,防止疫情擴散,內心就覺得暖洋洋的,這點冷就不算什么了。
后來,我還參與了搬運物資的工作。就在3月5日,我與其他志愿者一起,在武糧倉庫搬運其他地方捐贈的礦泉水。從早上7點出門,我一直工作到晚上8點半。作為一名即將50歲的“老同志”,我在力氣活方面處于劣勢,但我仍堅持與其他志愿者一起搬運物資,因為這是在守護我們的城市。雖然有些勞累,但沒事,睡一覺就好了。
因為年齡問題,一起工作的志愿者們都很照顧我,會給我安排輪休。但我覺得自己的狀態還不錯,輪休時就在社區做起了網格員,協助社區工作人員統計居民信息。
其實,社區網格員的工作很辛苦也很繁瑣。為了真正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工作人員一天要打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電話。有時電話打不通就需要我們上門去核實情況。但我覺得,為了早日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再苦再累都值得。
我相信,只要我們繼續加油,不斷努力,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一定可以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等疫情結束了,歡迎全國各地的朋友來武漢做客,你們對武漢的好,我也會一直記在心里。
(本報記者 包元凱整理)
武鐵武漢站派出所民警呂少明:
武漢一定會渡過難關
“媽媽準備上崗了,你在家要乖乖聽話。”
“好的,媽媽你上班時一定要把口罩戴好,我在家等你回來。”
我叫呂少明,1990年出生,今年是我參加鐵路公安工作第7個年頭。剛才是我與3歲女兒的視頻對話。55天未見到她,甚是想念。疫情雖然隔離了這座城,但隔離不了人們心中的愛。
“我是黨員,這個時候我必須上。”2月2日,面對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我迅速寫好請戰書,選擇了堅守崗位。
離漢通道關閉后,大量援漢物資和醫護人員帶著愛與希望,源源不斷通過鐵路抵達武漢。看到逆行者們奮不顧身的背影,我被深深打動。分秒必爭才能戰“疫”必勝,我與同事們承擔起連通“逆行”通道的任務,讓鐵路部門、防疫物資和醫護人員抵漢信息對接渠道通暢起來。
除了保障信息流轉順暢外,視頻巡查、接聽求助報警電話是我每日的工作。前不久,我接到一個特殊的報警電話,一名護士乘坐火車來漢增援,因公共交通停運無法快速前往醫院。獲悉情況后,我積極與站區辦協調,輾轉聯系好車輛,幫助求助護士安全快速抵達醫院。能快一點兒到醫院,就能為挽救生命多爭取一些時間,與時間賽跑是大家共同的行動。
1月28日,我接到了我的姥姥離世的噩耗,當時我失聲痛哭,連她最后一面也沒見著。但面對疫情,大家都是那么堅強,我不能把悲痛情緒帶給身邊的人,于是我調整好狀態再次回到崗位。
現在,我與同事們并肩作戰,武鐵武漢站派出所“黨員突擊隊”里像我一樣的女警還有6名,我們用頑強的毅力,詮釋著“巾幗不讓須眉”的信念。我相信,有這么多人的努力付出,武漢一定可以渡過難關。
(本報記者 柳 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