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我院4個創新工作室、創新成果團隊在市總工會評選中上榜
為提升職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水平,進一步推動高技能人才培養及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北京市總工會開展了“2019年度市級(示范性)職工創新工作室評選活動”,我院張忠濤消化系統微創外科創新工作室、賈繼東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診治創新工作室、曹邦偉團隊自主創新成果榜上有名,消化中心張澍田教授與團隊成員獲“名師帶徒”稱號。
張澍田團隊“名師帶徒”稱號
張澍田,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我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重點學科主任,國家重點臨床專科主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張澍田教授長期致力于消化系統疾病相關臨床和基礎研究,主持或參加國際/國家多中心臨床研究28項,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及雜志上發表論文200余篇,SCI收錄論文80余篇。編著專著7部,獲批專利2項。牽頭及參與制定臨床診療、內鏡規范化操作指南14項。
從師帶徒協議簽訂以來,張澍田教授帶領徒弟李鵬、王擁軍、呂富靖、朱圣韜共同開展了多項培養工作,共同完成十三.五課題《國產內窺鏡評價體系的建立》,完成多項臨床研究項目;目前正在進行全國消化系統早癌注冊登記研究、內鏡下人工智能早癌識別系統研發等工作,獲批北京市科委400萬項目資助。
張忠濤消化系統微創外科創新工作室
張忠濤,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我院副院長,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普外分中心主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普通外科學系主任。擔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外科醫學裝備分會會長等。曾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北京市“十百千”衛生人才“十”層次、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衛生技術人才等人才項目。
以張忠濤教授為領軍人的我院普通外科,是“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衛生部)”、“首都醫科大學普通外科學系主任委員單位”、“北京市醫管局揚帆計劃重點醫學專業”、“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和“北京市職工創新工作室”,在單孔腹腔鏡手術技術、內鏡-腹腔鏡聯合診治技術、全腹腔鏡下胃腸道手術技術、門靜脈高壓癥的手術治療、肝臟移植技術等方面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
賈繼東,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臨床醫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我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現任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臨床藥學分會常委、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副理事長等多項社會團體職務。曾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曾入選北京市醫管局“使命人才計劃”、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和北京市科委“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并曾獲得 “北京市五四青年獎章”、 “北京市先進工作者”、“首都十大健康衛士”及 “全國自強模范稱號”等榮譽稱號,2017年當選北京學者。
賈繼東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診治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依托國家重大專項課題、北京市科委和醫管局重大項目、新藥臨床試驗規范平臺等,逐漸成立了十余個大型慢性肝病患者長期隨訪臨床研究隊列,輻射全國50余個分中心,對研究方案、數據收集、血標本收集、SAE及終點事件管理、文件管理具有嚴格的SOP,實行電子化病理報告表,第三方CRO監查制度,隊列管理規范,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
曹邦偉團隊自主創新成果
曹邦偉,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我院腫瘤中心主任。從事惡性腫瘤的臨床診治及基礎研究工作,對于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與篩查、腫瘤患者的多學科規范化綜合診治、同步放化療的應用等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腫瘤個體化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及姑息治療等方面具有切實的研究和臨床應用。曹邦偉曾獲得多項學術人才稱號以及國家級科研基金的資助,主要的研究方向為惡性腫瘤化療與靶向藥物的耐藥機制及逆轉相關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SCI收錄雜志上發表論文20余篇,核心期刊論文30余篇。
“外泌體p-ERK在制備結直腸癌診斷產品中的應用”是以曹邦偉為第一完成人自主研發的創新成果。該成果提供了一種利用液體活檢技術進行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的分子標志物。發明研究發現,血液中外泌體中蛋白是一種新型生物標志物,區別于傳統生物標志物,不僅穩定、微創、易于檢測,且定量精確,將大大提高疾病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該類生物標志物的成功開發有助于結直腸癌的輔助診斷。發明開發了一種無創的用于診斷結直腸癌的方法,操作方便、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且血液標本比組織標本更容易獲得,易于臨床開展,可以廣泛應用于結腸癌患者的篩查。
我院將繼續提升科研技術創新能力,把技術創新成果廣泛運用到臨床實際工作中,為促進首都創新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首都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做出新貢獻。(宣傳中心)
上一篇: 我院舉行“世界卒中日”義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