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一張小紙條,延續醫患間17年的“友誼”與感動(2020.05.27 京城健康守護者)
一個月前的一天, 張清(化名)在家里翻出了一張已經泛黃的小紙條,紙條上的字跡有些模糊了——“關惠敏,電話號碼XXX,有不適就聯系我”簡短的一句話,將張清的記憶拉回到了17年前的那個冬天。
2003年12月,二十多歲的張清即將迎來她的第一個寶寶。由于產檢時,寶寶的體位不是很好,需要進行剖腹產手術,張清要在北京友誼醫院住上4、5天。2003年底,雖然“非典”疫情已經過去快半年了,但來到醫院的每個人都行色匆匆,氛圍不免令人緊張。加之張清家住在郊區,路途遙遠,家屬無法經常來看望,諸多因素都讓第一次經歷這些的她異常的擔憂。
入院后,負責照顧她的婦產科護士叫關惠敏。那年,關惠敏28歲,與張清是同齡人,同時也是一名剛剛生了寶寶,休完產假回到崗位上的年輕護士。
因為自己剛生完孩子,有了一些經驗,看到張清的情緒狀態很不好,關惠敏非常關注。工作時,一有時間,關惠敏就會去張清的病房,找她說說話,安撫她的情緒;做常規護理、檢查操作的時候會對她輕柔地說“別怕,忍一下就好了”;有時路過她的病房也會沖她投以微笑和關照的眼神。這讓張清的心里非常溫暖,對手術也更加有信心,對即將迎來的新生命越發的期待。
手術前,張清在被推進手術室的路上,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下來,關惠敏在旁邊為她一邊擦著淚水,一邊說“沒事的,一會兒就好了,就能看到寶寶了。一會兒我接你回病房!”短短幾句,張清便踏實下來,感覺像吃了定心丸。
即將出院的那天,關惠敏給張清留了一張紙條,上面寫了自己的名字和聯系方式,并告訴她有事就打電話。雖然后來,張清并沒有打過電話,但這張字條卻被一直保存至今。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張清想起了17年前的特殊時期,自己的這段住院經歷,便又翻出了這張紙,嘗試著撥打了紙條上的電話。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關護士這么多年竟沒有更換號碼。
接通后,張清非常激動,跟她講述著以前的事。得知情況的關惠敏也很驚訝和感動,因為在關惠敏看來,這些事都是她時常會做的,都是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想到會對張清的影響這么大,讓她始終感懷在心。
在5·12國際護士節前夕,張清給關惠敏發來了一封感謝信,詳細的描述、動情的文字仿佛17年前的事還歷歷在目,“慶幸我選擇了北京友誼醫院,慶幸我遇到了小關護士,一句未加任何修飾對所有產婦都可以說的話,一些對所有病患都會做的事,在醫護人員的心里是本職工作,天天不停的重復著何其平凡,可在我入院茫然的情緒里,溫暖了我的每個難熬的黑夜與白天......”
如今,關惠敏已經是一個有著25年護理經驗的資深護師了,即便現在的工作更加繁忙,但她熱情、細心的工作態度幾十年如一日,從未改變。通信的手段越來越先進,關惠敏不再給患者手寫的小紙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微信群。每天的工作之余,關護士都會認真地經營著群聊,關注著每位準媽媽或產后出院新手媽媽的動態,給她們解答著各樣的問題。
在北京友誼醫院的大家庭中,像關惠敏這樣的醫務工作者還有許多,他們秉承著“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座右銘,在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的同時,不斷的增強服務質量,提升醫學人文關懷,向更多的患者傳遞著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