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91555|趴下让老子爽死你|国产一区内射最近更新|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在线观看人成视频免费|日韩欧美中文一区|水野优香中文字幕av人妻|欧美另类videossexo高潮|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麻豆1区,冲田杏梨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大香蕉高清视频,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乱妇高清,成人综合小说,黑丝美女后入

網站首頁

北京友誼醫院

聯系方式

  • 西城院區

    北京市西城區永安路95號

    010-63138585

  • 通州院區

    北京市通州區潞苑東路101號院

    010-80838585

  • 順義院區

    北京市順義區友誼南街1號

    010-81608585

媒體聚焦

支援小湯山護士林萍:非典、新冠兩度抗“疫” 此生無憾 (2020.05.12 新京報)

來源:新京報
字號: + -

“這次之后,我覺得護士要更重視全科素質的培養。病人是身心合一的,護士也需要很多心理疏導的技巧。”

在小湯山醫院和駐地兩點一線地往返時,北京友誼醫院護士長林萍偶爾覺得回到了17年前,那時,她在非典一線收治患者,每天深夜回到住處,也要走過樹影斑駁的小道,經過武警值守的崗亭。

17年后,她再次走上抗擊“新冠”的一線,在“紅區”奮戰了40天。患者的狀態不一樣了,她的角色也發生了改變,但當送走最后一批病人,那種迎來希望的快樂和對護理職業的認同感,再次在她胸膛里鳴響。

4924311548815552146.jpg

5月10日,北京友誼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工作中的林萍。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曾報名支援武漢 在小湯山堅守40天

1月下旬,北京友誼醫院國際護理部護士長林萍看到通知:醫院要組建外派醫療隊支援武漢。那時她正在通州院區值班,趕緊報了名,特意寫了份申請書列舉自己的優勢:有24年工作經驗,參加過SARS抗疫。還給領導發消息:“一定想著點兒我啊!”下班后,她飛快開車回家,把行李帶到醫院。但考慮到年齡等問題,最終沒報上名。

3月中旬,她收到緊急通知,去小湯山定點醫院支援一線。

對北京人來說,小湯山醫院像一個精神符號。北京剛出現新冠肺炎患者時,社會上就出現了對小湯山醫院重新啟用的追問。這個17年前迅速拔地而起的定點醫院,在非典期間發揮了巨大作用,是北京迎戰冠狀病毒的最前線,也是防疫勝利的標志。

林萍的家人很支持,叮囑她注意安全。在她辦公室里放了一個多月的行李箱終于派上了用場。3月14日,她拎著行李坐上大巴,作為第二批支援人員進入小湯山。

在她眼前的,并不是一家運行順暢的醫院。經過連夜趕工,小湯山醫院再次重建,“建筑工地”的感覺仍在,還處于交接的過程中。隨著國際疫情蔓延,歸國者增加,北京的疫情防疫壓力陡增,等不到一切就緒,她和同事們開始了邊交接、邊收治的狀態。

3月16日下午,小湯山醫院正式啟用,用于境外入京人員的篩查、疑似病例和輕型、普通型確診患者治療。林萍帶著幾位同事組成“沖鋒隊”,進入“紅區”。他們不把來者稱呼為“病人”,而是叫“待篩查人員”,這其中,有的并沒有感染新冠,確診者也精神緊張,“待篩查人員”的稱呼顯得不那么觸痛神經。

“待篩查人員”們從大巴上下來,林萍看出了他們的不安,這種不安,表現在對醫務人員不停地催促結果、傾訴自己的煩躁情緒,進了病房,有些人摔起了東西。

“我很理解他們的心情,一切都是未知的,看到病房樓,恐懼一下就出來了。”林萍說。

她第一個接回的是一位確診患者,年輕女學生,不太配合操作。一天晚上,北京狂風大作,她和同事們帶著12位患者去做CT檢查,室外燈管被吹得來回晃悠,患者心情更加焦躁。當時,她還沒有確診,林萍陪她說話,得知她有疑似癥狀,心頭一緊,立即示意同事帶著其他人走,她單獨負責。做CT不能穿內衣,患者忘了,林萍找了一件隔離衣擋著讓她換,幫她拎著東西。陪伴和安撫讓患者鎮靜下來,確診后,她很快被轉走,走前留了一封感謝信,寫著謝謝護士的幫助,感覺到了祖國的溫暖。

參與組織咽拭子“沙龍” 讓護士體驗咽拭子采樣

在小湯山工作,林萍肩負著雙重角色。

她是護士長,管理來自6個醫院的27名護士。新病區大家都不熟,除了管理團隊,她也要進病區工作。白天梳理流程、總結經驗,晚上進紅區進行篩查、護理。小湯山一天能接400人,她和同事們一起抽血、采樣、安撫患者情緒、幫助訂餐,有一次,她在里面待了近10個小時,累得椅子都靠不住,直接坐在地上。

小湯山醫院任務急、重、變化快。林萍曾在深夜11點接到電話,要求她次日接手一個確診病區,新組建一支52人的護理團隊,從房間基建檢查到領物、集結、熟悉流程環境、達到收治狀態,前后只用了6個小時。

戰場在變、手下的“兵”在變,每天睡覺前,林萍把手機放枕頭邊上,有消息隨時能接。最忙的時候,她一天就睡兩三個小時,有時甚至不睡覺。一天晚上凌晨1點,同事突然病了,她趕緊爬起來替班,早上8點從隔離區出來,又開始做白班工作。

隨著情況變化,醫院內部的流程也在調整。一開始,對來者進行咽拭子采樣的,是專門的咽拭子小組,后來,由于人數過多,病區內的護士也要承擔采樣操作。

很多護士并沒有實操過。 結合之前的工作經驗,林萍參與組建了咽拭子“沙龍”,請來專家講課、答疑,護士現場為彼此采集咽拭子。“我們這個病區27個護士,都沒有取過咽拭子,加上這是個高風險操作,大家心里還是有些壓力。培訓能提高專業技能,也能緩解這種緊張的情緒。”

這次沙龍有100多位護士參加,氛圍很熱烈。前來做指導的專家,都被護士們發問的熱情驚住了。

“自己做和給別人做感受不一樣。互相做了,很多之前不懂的地方一下就明白了,比如說棉簽進去時什么角度比較好,怎樣能夠減輕痛苦。”林萍也在沙龍中第一次體驗了咽拭子采樣,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醫院里有近千名護士,無法全部參加,沙龍結束后,他們總結了經驗、做出App,將學到的知識傳播出去。

兩次“抗疫” 此生無憾

在醫院和駐地兩點一線地往返,有時,林萍會覺得回到了17年前。當時,她也是每天踏著晨曦走進病房,深夜回到駐地,小道上是斑駁的樹影,路邊是武警站崗的崗亭。

“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現在醫學技術先進了,有很多新的儀器設備可用;防護也更加專業了,非典的時候還是穿著布的隔離衣。”

患者的情況也不同。非典時,林萍護理的都是重癥患者,投入的主要是專業操作。在小湯山醫院,來者的情況不一,病情未必很重,但情緒壓力更大,她需要做更多的人文關懷。

“這次之后,我覺得護士要更重視全科素質的培養。病人是身心合一的,護士也需要很多心理疏導的技巧,對吧?有時候你多和患者聊一聊,他們就覺得好受多了,有話愿意和你講,這種溫暖是很重要的。”

林萍是在爸爸的鼓勵下從事護理行業的,20多年的從業經歷中,她逐漸加深了對這個職業的熱愛。她曾護理過一位俄羅斯老先生,他因癌癥入院,林萍參與了對他的搶救,事后,老先生的愛人給她跪下,說哪怕人沒救回來,她也要把中國當作第二故鄉。

送走手頭最后一批患者時,她和同事們歡欣鼓舞,感覺終于迎來曙光,17年前送患者出院,她也和同事們擁抱、激動到掉眼淚。

“能在國家兩次重大疫情中做一點貢獻,這輩子也算無憾了。”林萍說。

新京報記者 戴軒 攝影記者 王嘉寧

編輯 張暢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