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我院完成我國首例“超聲內鏡及DSA引導下食管—胃再通手術”
夏天到了,正是水蜜桃上市的季節。往年,楊先生都會買成箱的水蜜桃回家與親人分享。但如今對于病中的楊先生這卻是一份奢侈。去年,楊先生因食管癌接受了手術治療,術后出現食管狹窄并發癥,無法正常進食,5月初,我院消化分中心消化二科副主任李鵬帶領團隊,為楊先生成功實施了“超聲內鏡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引導下食管—胃再通手術”,幫助他重新回歸正常生活。這也是該項技術在我國的首次成功實施!
去年9月,71歲的楊先生因食管癌接受了手術治療,術后他開始出現吞咽困難的問題,遂于去年年底與今年年初兩次接受食管擴張術及食管支架置入術。3個月前,楊先生因咳嗽時胸骨后疼痛去醫院拔除食管支架,然而,此后他的吞咽困難癥狀進一步加重,到最后甚至連白粥也無法咽下。1個月前,楊先生來到醫院做復查胃鏡,醫生發現發現他的吻合口完全閉塞,內鏡甚至連不到1毫米的導絲都不能通過,無法經食道伸入胃腔。在這種情況下,食物無法順利通過食管進入胃部,正常進食難以實現。醫院為楊先生實施了空腸造瘺術,留置空腸造瘺管,流質食物可以直接通過固定在腹壁處的空腸造瘺管進入腸道,給他提供營養。但是此后,他卻無法經口進食。為了能進一步解決食管狹窄的問題,尋求替代空腸造瘺管進食的方法,楊先生來到我院尋求幫助。
接診后,我院消化分中心消化二科副主任李鵬帶領團隊對楊先生的病例進行了深入討論與交流。治療團隊發現患者原發疾患術后預后較好,但出現食管狹窄并發癥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長期帶管不能經口進食成為患者與家屬的“最痛點”,患者及家屬均迫切希望能恢復經口進食。此前,像楊先生這樣的患者需要經過外科手術才能達成“食管—胃”再通,然而此類手術創傷較大,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在綜合患者病史、一般情況以及內鏡微創治療的適應征等情況后,李鵬決定實施創傷更小的“超聲內鏡及DSA引導下食管—胃再通手術”,以幫助患者重新經口進食、逐步解除對空腸造瘺管的依賴。
超聲內鏡引導下食管—胃穿刺操作難度大,風險較高,此前尚未在國內實施。因手術需要在狹窄的食管中操作,對于操作過程中的精準度要求極高,且手術部位靠近心臟、大血管等重要器官,稍有偏差就可能引起嚴重后果,手術的每一步操作都是對醫生技術的極大考驗。在進行了全面的討論后,李鵬決定于術中通過經口胃鏡、經造瘺管胃鏡、超聲內鏡、DSA等多種渠道檢查進行全方位評估與監控,及時修正手術方式。在與患者及家屬積極充分溝通操作風險及相關獲益后,患者及家屬同意行此內鏡下治療手術。
經過了充分的術前準備,5月6日,李鵬帶領團隊為楊先生實施了手術。手術全程在DSA監控下進行,術中,經順行(經口)及逆行(經造瘺管)內鏡確認患者食管上段狹窄處完全閉塞,李鵬當即決定按照術前研討方案進行超聲及DSA引導穿刺。手術團隊將導絲由食管閉塞口側穿出并送入胃腔內,并通過一系列電切、擴張等手術方式在食管閉塞段重新建立食管—胃腔人工通道。緊接著在食管—胃腔人工通道中釋放一枚雙蘑菇頭金屬支架作為通道的支撐。最后,向支架內注射美蘭鹽水,美蘭鹽水通過支架順利進入胃腔,標志著手術的圓滿成功。
術后,楊先生恢復情況良好,兩天后就能正常吃流食,楊先生與家人對手術效果十分滿意。如今,他已經能夠小口進食固體食物(饅頭、餃子)了,出院后他的體重恢復3Kg。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楊先生就可以再一品水蜜桃的滋味了。
縝密的診療思維、高超的內鏡技術、密切的團隊協作,這三點便是李鵬帶領團隊成功完成此項高難度手術的關鍵。診療過程中,李鵬與團隊積極了解患者訴求,從患者角度出發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為患者排憂解難。
同時,患者的成功康復與優質的護理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術前,患者因營養攝入不足,身體消瘦,活動困難。護師趙杰帶領責任護士認真評估,梳理護理風險,配合醫療做好術前術后宣教。他們將每一件護理措施盯緊落實,確保患者住院期間不發生壓瘡、跌倒等不良事件,配合醫療順利完成診療。
據了解,我院成功完成的“超聲內鏡及DSA引導下食管—胃再通手術”技術,在國際上也鮮有文獻報道。此次手術的成功實施是我國消化內鏡領域的一大突破,體現出我院消化內鏡技術在國內和國際上的領先水平。(消化內科 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