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園地
護士的小發明 天使的大愛心
實用胃腸鏡手術檢查固定裝置、防止尖銳物劃傷消化道黏膜的“異物傘”、腔鏡防霧裝置……這些實用新型專利的發明者都是護士。如今,臨床護理不再是重復性的機械勞動,越來越多的護士正以巧思妙想撬動著護理難題的頑石,以護理之力催生醫療之變。
在我院消化內鏡中心,一名患者正調整體位配合腸鏡檢查。“仰臥,雙腿屈膝,左右交叉。”在進鏡狀態下,患者遵照醫囑吃力地翹起“二郎腿”。這時,一旁的護士迅速遞上一款小裝置——上方的海綿凹槽剛好為患者腿部提供有力支撐,患者緊攥的雙手逐漸松弛下來。
“小發明有大用處。”消化中心護士長韋鍵說,“如果沒有它,往往需要一名護士協助固定體位,患者舒適度低,也耗費人力。”
講起科室的護理發明,韋鍵如數家珍。她撐起一把半個手掌大小、由特殊材質制成的迷你“雨傘”,介紹說:“‘異物傘’隨內鏡進入消化道后,可將誤吞尖銳物完全包裹,防止尖銳物劃傷消化道黏膜。”接著,她又拿出一支表面有兩條狹長凹槽的小型可升降支架。“行內鏡檢查術時,醫生一手操控手柄,另一只手抓握鏡身前端進鏡。發現病變后,抓握鏡身的手需放開,轉而操控活檢鉗或手術器械。此時,鏡身會隨胃腸蠕動改變原有位置,影響操作。而當內鏡嵌入凹槽,鏡身被限位塊固定住,就避免了因內鏡移動而造成手術器械操作偏移,從而防止術中損傷。”韋鍵邊操作邊解釋。
“這些都是科室里的寶貝。”有30余年臨床護理經驗的韋鍵說,“剛參加工作時,書上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做,老護士怎樣教,我們就怎樣學。而現在,護士們轉變了僅憑體力工作、被動執行醫囑的形象,越來越多的護士活躍在科研領域。”
“近年來,護士的臨床思維持續強化,能夠在瑣碎的護理工作中把握臨床護理的痛點難點,從而有意識地創新護理流程和護理方法,最終實現高效護理、精細護理。”我院護理部主任駱金鎧說,護士是床旁陪伴患者最長久的人,也是與患者交流最密切的人,他們是醫生的“眼睛”和“耳朵”。這就要求護士們于細節處著眼,助力診療安全和效率的提升,以護理之力催生醫療之變。
“去年,護理部一項專利實現成果轉化,目前在全國3/4的省份得到廣泛應用。”駱金鎧介紹,該項專利的發明者是消毒供應中心護士長袁園。她發現,行腔鏡檢查術時,由于外部環境溫度低于患者體腔,腔鏡進入患者體內易產生霧氣,使術野清晰度下降。鑒于此,這位護士長研發了一款腔鏡防霧裝置,同時滿足了鏡頭防霧和防損需求,有效減少了醫療不良事件的發生。
駱金鎧清晰記得這位護士長退休前的一段肺腑之言:“作為一名護士,我從未想過,某天我會主導專利研發,某天它能實現成果轉化,這讓我充滿職業自豪感。”
講科普、出門診、搞科研,護士的專業形象如今愈發飽滿。駱金鎧以每年院內護理文化周的保留節目——護理創新發明大賽為例講道,每年上報的發明都在百余件,護士們踴躍參與、大顯身手,充分體現了對專業的熱忱和對患者的關愛。
近年來,我院設置專項經費支持護理創新發明,成立護理科研專業小組,在每年十佳護士評選中新增科研之星獎項,以便營造護理創新氛圍,形成護理創新機制。駱金鎧表示,創新是護理事業發展的生命力,希望以此激發護士對專業的熱愛,增強護士自身的職業認同感,進一步提升護士的專業地位。 (護理部)
上一篇: 讓護理服務觸角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