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張澍田教授團隊榮獲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 《消化系統疾病診治新進展》入選示范課程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示范項目名單”。經組織推薦、專家遴選、會議評議、公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中心張澍田教授為課程負責人的《消化系統疾病診治新進展》研究生課程入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授課教師和團隊獲評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這也是首都醫科大學研究生教育唯一入選課程和教學團隊。
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消化系統疾病診治新進展》研究生課程深入融合生命觀、科學精神、民族情懷、文化自信等多元素思政教育,旨在培養“有家國情懷、又紅又專的醫學大家”,塑造“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傳承友誼醫院紅色基因,培養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為人民服務的高層次專業人才。
團隊整合優勢力量,挖掘思政資源,改進教學方法,探索教學模式,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課程體系建設:總體布局,優化教學體系;結合專業特色,深入挖掘思政資源;因材施教,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融合價值塑造,促進專業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時,課程結合實踐操作多元教學模式,進行多角度多元素思政教育:將實踐融入教學,在國際,率先創建規范化、序貫化、個性化內鏡培訓新模式,在基層推廣融合研究生的社會實踐,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講述醫患感人事跡,提升學生心系患者、服務百姓的為民情懷;銘記歷史,踐行毛澤東主席“減少人民的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精神,厚植學生家國情懷;結合援藏援疆援非先進人物事跡,樹立醫者榜樣,激勵學生成長成才。
課程思政教學名師
張澍田,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我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師協會常務理事、世界華人消化醫師協會會長、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會長。
張澍田教授一直致力醫學教學一線,以“立德樹人”為基石,以培養“有家國情懷又紅又專的醫學大家”為目標,近五年來,承擔本科生、國際留學生、研究生《內科學-消化系統總論》、《消化系統疾病診治新進展》、《學術演講技巧》等課程的講授。張澍田教授學風嚴謹,以精湛技藝施行醫者仁心之術,以高尚情操踐行救死扶傷天職。作為牽頭人制定十余項臨床診療和內鏡規范化操作指南,為我國消化系統疾病診療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他不斷挖掘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形成思政、專業知識一體的培養體系,帶領團隊深入實踐,將首都醫科大學消化病學系臨床及基礎研究優勢與學科文化整合至《消化系統疾病診治新進展》課程,引領前沿的教學方向,著重培養醫學生的醫德以及獨立思考、理論實踐的能力。
張澍田教授作為主要完成者獲得2020年首都醫科大學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作為負責人榮獲首都醫科大學2020年度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主編《內科學:消化內科分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將“消化內鏡術(Endoscopy)”提升為“消化內鏡學(Endoscopology)”,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華夏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課程思政教學團隊
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消化中心主任張澍田
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北京市臨床醫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賈繼東
北京友誼醫院消化中心、消化二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李鵬
北京友誼醫院消化中心、消化三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王擁軍
北京友誼醫院消化中心主任醫師呂富靖
北京友誼醫院消化中心主任醫師孫秀靜
北京友誼醫院消化中心副研究員朱圣韜
北京友誼醫院消化中心副研究員閔力
在學術方面,該課程教學團隊成員長期致力于癌前疾病癌變的分子機制、干預措施和早癌診治,所在的內鏡中心被世界內鏡組織評為20家“全球最佳內鏡中心”之一。團隊成員所在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擁有臨床研究方法學、數據管理與統計、影像-病理-分子診斷平臺以及通過ISO9001:2015國際質量認證的專病樣本庫平臺,這些平臺為開展內容豐富的教學和實踐活動、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醫學事業建設者提供了有力支撐。
為深入貫徹“衛生部關于加強適宜衛生技術推廣工作的指導意見”,該教學團隊通過舉辦“‘友誼’消化直通車萬里行”、友誼消化“手拉手”等診療技術推廣項目,向基層網絡單位推廣了消化領域相關的先進技術。在日常的課程中,教學團隊成員將培訓推廣項目的思路和精神融入教學課程,以身體力行的方式為學生闡述“大醫”精神,以樹人為核心,培養他們奉獻醫學事業、服務人民健康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