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致敬醫師節】人文在左,科學在右——以人為本是醫學的最終價值目標
今年8月19日是第四個中國醫師節,主題是“百年華誕同筑夢,醫者擔當踐初心”。在醫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進醫生的生活,聆聽他們生活中的暖心故事。溫情友誼,讓溫暖在這里傳遞。
高穎是我院麻醉科的一名優秀的青年醫師。她認為,醫學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掙扎、飽受軀體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患者,醫生除了應具備有用而必要的知識之外,還應當具有人文情懷。讓世界少些傷痛,這是醫學的使命;讓世界不再冰冷,這是醫學的價值。今天,她想從人文醫學的角度,談談自己從醫11年的感悟。
不知不覺間,我來到北京友誼醫院已經第11年了,在這里,我從一個懵懂的醫學生成長為一名專業干練的主治醫師。11個春夏秋冬,4000多個日日夜夜,有領導的栽培,有同事的關愛,更有患者的信任,是他們成就了今天的我,讓我能在熱愛的工作崗位上堅守初心,鑄就夢想。
作為醫生,提高專業技術、保證醫療質量是贏得患者信任的基石。我們每一名年輕醫生都在前輩的感召下,在老師的教導下,在同事的幫助下,不斷的學習、進步,成為那個值得被患者信賴的醫生。但是作為北京市醫管中心人文醫學講師,我更想從人文醫學的角度和大家做一個分享。
我們從孩童時代開始,學習的過程都是從模仿開始,我們模仿父母的樣子,模仿前輩的樣子,但是我們卻慢慢發現,自己變了樣子。我們開始拼命地追求科技的進步、依賴儀器的檢測,我們把視角不斷伸向細胞、分子的層面來征服疾病的時候,我們著眼于完成一個又一個漂亮的績效指標的時候,我們開始抱怨越來越激烈的行業內卷的時候,我們磨平了善意與換位思考的能力,把心丟在了路上,越來越少去關注人的訴求。
但是,在“健康中國”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背景下,以人為本才是核心,現代醫學更需要“現代”的醫生:不僅需要掌握先進的知識技術,它其實更強調醫生對患者的尊重和基本的同理心。
你可能會說,儀器檢測更理智、更準確,它就是規范和標準。的確,我們不可否認,科技的飛速發展給醫學帶來了無限可能,也給患者帶來了更多希望。但是,當冷漠取代溫情,當交流變得奢侈,當診療成為流水線上機械的重復時,醫學就會蛻化成被藥物和儀器所役使的工具。我們仔細想想,如今,HIS系統替代了手寫處方和醫囑,吻合器替代了手工縫合,甚至機器人替代了外科醫生的手。未來,人工智能可能會替代我們更多的技能,它對手術患者的術式入路規劃、對腫瘤病人的化療建議可能比我們做得更科學、更精準。但是,什么是我們無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本領?我認為,是我們與人交流的能力,是我們發自內心的、有溫度的同理心。
人文關懷是現代醫院發展的軟實力,被越來越多的關注。因為在醫院里,傷害時常以各種微妙的形式存在著,帶來患者和家屬的不滿甚至憤怒和投訴。相反,醫護人員一個微小善意的舉動,常常會給病人帶來出其不意的撫慰:靜靜傾聽患者哭訴時遞上的紙巾,與患者迎面相逢時的一個微笑,一個表示理解或鼓勵的眼神對患者來說,是多么重要,這些細節往往成為他們日后回憶起來仍覺得感恩的時刻。每名患者都有一個自己的故事,可是作為醫生,我們到底知道多少呢?有時候,我們能給病人解決的問題并不多,哪怕能做的只有聆聽,只要留意患者的心理訴求,哪怕僅僅是在患者的床頭多留步一會兒,哪怕只是多聽他說一句心里話,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走過十年從醫路,經歷了一場新冠疫情,讓我對從醫的初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人文關懷是一顆長滿可能性的樹,只要我們精心呵護,定能長出豐碩的果實。人文在左,科學在右,在醫路的兩旁隨時播種,花開滿路,讓穿梭的行人,踏過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
未來,我也將秉承“仁愛博精”的友誼精神,堅守“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理念,帶著初心使命不斷前行!(麻醉科 高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