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七十載 初心鑄輝煌】優秀征文選登
友誼心電人的故事
七十載櫛風沐雨,
砥礪前行;
七十載絕技流傳,
薪火相承。
2022年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建院70周年。為凝練和傳承北京友誼醫院優秀的文化內涵,全面展示友誼人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內涵,見證醫院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北京友誼醫院組織開展了“征程七十載 初心鑄輝煌”主題征文比賽。自活動開展以來,全院職工踴躍參與,共收集征文作品139篇(首),內容涵蓋了建科建院歷程、技術發展展望、醫學人文、個人成長等各方面,反映了一代代友誼人創先爭優、勇于奉獻的精神風貌。
其中許多優秀的征文作品回顧了醫院發展歷程中的感人故事和優秀事跡,現節選部分獲獎作品進行展示。
友誼心電人的故事
今年是友誼醫院建院70周年。70年風風雨雨,一代代友誼人揮灑青春和汗水,為友誼醫院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在這所大型綜合醫院里,有一個小小的角落,不太起眼,經常被忽略卻是全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就是心電圖室和心電輔助檢查。今天就來回顧一下友誼醫院心電圖室的歷史吧。
心電圖室的成立和發展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后期,為了解決臨床需求,北京友誼醫院內科有了第一臺心電圖機,是范秉哲大夫從法國留學回來時帶來的。此后醫院正式成立心電圖室,歸屬于內科管理。早期的工作人員有陸瑞衡、魏士君,她們負責做圖,經過顧主任審核后再發出報告。1962年李振海、范開泰從衛校畢業來到心電圖室,加強了心電圖室的工作,他們從年輕小伙直到退休,將全部的職業生涯奉獻在這里。后來又有高淑華、劉秋麗、沈毅、李莉、張紅、朱惠巖、張萍、李彤等同志從不同崗位來到心電圖室工作。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心電圖室分為病房心電圖室和門診心電圖室,門診設有2個工作人員,病房有3個工作人員。心電圖室在當時門診樓的二樓西側,承接全院門診心電圖檢查。病房心電圖室在內科樓二層南段的正中央。心電圖室西側是綜合科,東側是心內科,斜對面有個開水間,里面有個蒸汽鍋,是專門用來消毒患者的餐具。由于離開水間很近,心電圖室夏天特別熱,那個年代又沒有空調,所以大家工作時,每天都被汗濕透全身。
那時候的心電圖機是日本光電單導聯心電圖機,每個導聯要手動轉換,一份圖就是一個大長紙條。病房心電圖要每個患者做兩份圖,都要手工剪貼,存入病歷和存檔心電圖室。每份圖都詳細描述心電圖各個波的形態,最終診斷。那時候患者沒現在多,但是這種手工勞作占用大量時間,每一份圖都飽含了大家的辛苦。每天早上,病房心電圖室高年資的老師會帶大家讀圖,把前一天的圖逐份讀一遍,發現問題及時更改。如果有進修醫生,老師會拿出一些保留的復雜心電圖讓大家看,然后給大家講解,并且耐心地回答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年輕人心電圖技能大有進步。
那時候各病區基本都沒有心電圖機。病房心電圖室還要完成大量的床旁心電圖工作。每天都有一個人推著心電圖機到各個病區做床旁心電圖。那時候病房人多擁擠,檢查車歪歪斜斜擠進去,還要克服找電源等困難。一趟走下來要半天時間,帶回來一卷卷心電圖,再接著貼圖出報告。遇到哪個病房搶救患者,都會呼叫心電圖,我們會推著心電圖機一路小跑去病房,一直做圖留圖直至搶救結束。
光電單導聯心電圖機
心電遙測室的工作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顧復生教授的帶領下,楊世豪主任開展了心電遙測工作,檢測范圍可以是患者從病房走到食堂的距離,劉佩琛老師負責回放整理。八十年代顧復生教授、楊世豪主任、黃捷英大夫做過全胸阻抗圖、心音圖、心尖搏動圖。九十年代初,黃捷英大夫、梁金銳大夫、沈毅老師等做過心電向量圖、心室晚電位等檢查,用于科研和臨床,當時這些工作在全國都是領先的。
食道心房調搏是1981年進入我國臨床應用,我院是在1986年開展的這項工作,在全國是開展比較早的,在那個年代國內沒有廣泛開展腔內電生理檢查,因而這項無創技術在心律失常檢查中非常重要,特別是用于室上速的診斷和治療、竇房結功能的評估。最早開展這項工作的是伍子琳大夫,后由黃捷英大夫和劉佩琛老師用于臨床。在1996年由李莉接管這項工作,后來楊芳也參與其中,黃捷英主任和劉佩琛老師手把手傳授技術。食道心房調搏術不僅僅是檢查手段也同時是治療方法,常常用于急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終止、寬QRS心動過速的鑒別等等,因此無論是休息時間、節假日還是深夜,只要有這樣的急診患者,只要呼叫,李莉同志永遠是隨叫隨到,從不推諉,想方設法趕到醫院。有一個孕婦患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孕期多次發病,由于不能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藥物,每次犯病都需要食道調搏術終止,有時是下班后,有時是夜間。治療幾次之后,患者及家人特別感激,患者說:“太謝謝您了,我都不好意思了。”這樣的例子真是不計其數。
當時心電遙測室還承擔了一項工作。八十年代,沈潞華主任從阿根廷學習回來,在我院建立了導管室,開展左右心導管等技術,黃捷英主任參與其中。1992年,在黃捷英主任帶領下,我院開展了腔內電生理和射頻消融手術,黃捷英、伍子琳是臺上術者,劉佩琛老師專門負責臺下記錄腔內心電圖,1993年李莉也參與了這項工作。當時的電生理儀器是像電冰箱那么大,實時記錄都是大張的專用熱敏紙,做一個患者要記錄好幾個厚本的紙。我們一邊監護一邊測量,給臺上的大夫提供定位參考。由于初期設備和技術熟練問題,我們經常一個患者做一天,大家在射線下暴露10多個小時。而那時候防護條件差,除了一個鉛圍裙,沒有現在這樣穿戴的鉛衣,更沒有鉛帽、圍脖、眼鏡,我們就在那種條件下開展工作。后來電生理儀器更新,技術也不斷進步,楊芳同志也到我院參與這項工作。我們負責腔內電生理和射頻的臺下監護和腔內心電圖的讀取、起搏器的測試、冠脈造影和PCI手術的監護等工作,并在黃捷英主任的指導下完成腔內電生理和射頻消融的報告。
當時心內科最早的腔內電生理儀是由顧復生教授多方面找資源,要指標要外匯要錢才買來的,可見當時開展工作多么不易,但大家的事業心和為患者服務的熱情不變。
當時心電圖室存檔的報告
運動試驗的起步和發展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我院的心電運動試驗是由心電圖室做二階梯運動試驗,把兩個木制的兩級階梯放在病房心電圖室門口的大廳里,患者連續走過兩個二級的階梯,然后轉身返回來繼續走,如此往返,走3分鐘。工作人員用秒表計時,時間到就讓患者立即躺在診療床上,迅速描記心電圖,即刻、1分、2分.......非常緊張。這樣往返走,很多人會頭暈,工作人員還得攙扶患者避免摔倒,非常辛苦。雖然這種方法現在已經基本淘汰了,但在那個時期對臨床診斷提供了重要幫助。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院有了第一臺踏車運動負荷試驗設備,安置在動態心電圖室內,為防止噪音影響檢查,專門做了一個屏蔽隔間。由于設備原因只有少量的患者檢查。到九十年代末期,醫院購置了第一臺平板運動試驗設備,設立了專門的運動試驗室,工作量也提高不少。
運動試驗是有風險的檢查,國內外均有檢查中出現意外情況的報道,適應癥的篩選很重要,鄭平渝大夫總是嚴格把關并且提醒我們在這方面要嚴格。有一次,一位患者要做檢查,鄭大夫發現他沒有常規心電圖,讓他先去做心電圖再做運動試驗。患者嫌麻煩,但鄭大夫堅持讓他先做心電圖,等心電圖結果出來顯示是急性心肌梗死,立即將患者送去急診處理。現在想來,倘若當時沒按照流程嚴格執行,一定會出事故的。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友誼醫院的老同志就是這樣認真負責,醫療質量也在這點點滴滴中得以體現。
動態心電圖技術不斷發展
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們有了第一臺動態心電圖。當時沒有國產的設備只有進口的,費用昂貴,計算機很大,幾乎占據一個桌子的底部,配備的專用桌子要比普通辦公桌長而寬。動態心電圖記錄器(盒子)也大,是磁帶記錄,傳入電腦時是把磁帶從記錄器拿出來放入電腦。傳輸后,磁帶要放到消磁機里面轉兩遍,消了磁才能用于下一個患者。
負責動態心電圖的工作是楊世豪主任、王普華老師。當時的分析軟件不像現在便捷,分析一個患者要好幾天時間,一個月也做不了幾個患者。2003年,動態心電圖室搬到現在的門診樓5層,先后有張紅、沈毅、李莉參與,儀器設備也比以前更新,磁帶記錄器被淘汰,使用固態和閃卡記錄器,分析軟件也提高一些。2012年,動態心電圖室又搬到門診樓8層。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早就淘汰了進口的動態心電圖設備,國產設備更優于進口設備,尤其分析軟件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00年左右,我們又開始了動態血壓的檢查。
當年的心室晚電位儀器
那些量少但臨床不可缺少的檢查
心得安試驗和氯化鉀試驗都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由顧復生教授開展的,后由心電圖室負責,用于鑒別低鉀或交感興奮導致的心電圖ST- T改變,在臨床中有一定的輔助診斷意義。這種便捷又經濟的方法,我們沿用至今,每年都會有一些患者慕名而來,說是打聽了好多醫院只有友誼醫院能做。我們保留著這些有一定意義的檢查項目,就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患者。
阿托品試驗早期是在心電遙測室做,由黃捷英、劉佩琛老師負責,之后由李莉、楊芳負責。2001年后合并到傾斜試驗室,由李莉負責。這項檢查過去主要用于心內科患者,是竇房結功能評價的一個方法。現在更多的是術前麻醉評估篩出部分心動過緩的患者,需要觀察對阿托品藥物的反應,因而患者比以前多了。
成立傾斜試驗室
傾斜試驗是鑒別血管迷走性暈厥的一項檢查,我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就由黃捷英大夫率先嘗試做過一部分患者。當時沒有傾斜床,要借用放射科的胃腸造影床。受設備和人員的限制,這個檢查沒有持續開展。2001年,心內科決定成立傾斜試驗室,購置了專門的傾斜床,但還缺乏其他設備,李莉就找來病房要淘汰的監護儀、除顫器,從大到儀器設備、家具、急救設施等配備安裝,小到文具、雜物的領取,點點滴滴,李莉虛心向老同志請教,向外院專業人員請教,認真查找資料,利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創建了傾斜試驗室。當時,北京算上我們醫院也只有兩三家醫院有這項檢查。
傾斜試驗是有風險的檢查,要誘發患者的暈厥癥狀,除了要把關適應癥,還要嚴密監測血壓、心率、癥狀,一旦患者出現情況,要立即采取措施,終止檢查甚至急救。這樣費時費力的工作,大家都是小心翼翼、認認真真,體現了友誼心電人的責任心。
統一管理 規范流程 提高醫療質量
心內科心電輔助檢查項目多,雖都隸屬于心內科,但都各自分開工作,沒有統一的管理。2001年,心內科決定由李莉負責擔任無創心電生理組組長,統一管理心電圖室(門診和病房)、動態心電圖室、運動試驗室、傾斜試驗室等,整合了各室的工作,理順了人員輪轉和調配、統一物品和賬目管理、嚴格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規范檢查流程,提高醫療質量。
2018年底,李莉帶領付萬春等同志為醫院通州院區科室的建設做準備。從提出基建改造的要求,到儀器設備、家具、辦公用品的領取,電腦調試,醫囑套設立,急救用品配備等,付出大量辛苦勞動,保證了通州院區心電圖室、動態心電圖室、運動試驗室、阿托品試驗室、食道調搏室的如期開診。
在通州院區運行的第一年,我們投入大量精力和人力,一部分人員輪換到通州院區工作,另一部分人員承擔更多西城院區工作。對于新入職人員進行了強化培訓,盡可能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工作流程和相關知識。通州院區在運行初期出現過許多問題,如物業問題、信息網絡問題、儀器問題等,大家積極克服困難,順利完成工作。
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同志一批一批的退休,甚至有的老師已經開離我們。但是,又有新同志相繼加入。2012年至今,心電室迎來了很多具有碩士學歷或有著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年輕人帶來了新知識、新理念,提高了我們隊伍的綜合素質,更提高了工作效率。老同志們也時常在傳幫帶的過程中把友誼精神、友誼文化傳遞給他們,讓大家共同為友誼醫院的發展努力著、奮斗著。我們也為自己是友誼人而驕傲、自豪!
作者:北京友誼醫院心血管中心 李莉
上一篇: 歷史、時代、未來,友誼夢
下一篇: 履職盡責踐初心 誓言錚錚戰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