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七十載 初心鑄輝煌】優秀征文選登
歸來,再出發
七十載櫛風沐雨,
砥礪前行;
七十載絕技流傳,
薪火相承。
2022年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建院70周年。為凝練和傳承北京友誼醫院優秀的文化內涵,全面展示友誼人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內涵,見證醫院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北京友誼醫院組織開展了“征程七十載 初心鑄輝煌”主題征文比賽。自活動開展以來,全院職工踴躍參與,共收集征文作品139篇(首),內容涵蓋了建科建院歷程、技術發展展望、醫學人文、個人成長等各方面,反映了一代代友誼人創先爭優、勇于奉獻的精神風貌。
其中許多優秀的征文作品回顧了醫院發展歷程中的感人故事和優秀事跡,現節選部分獲獎作品進行展示。
歸來,再出發!
2011年7月正是北京的酷暑,天氣格外悶熱,我和同學們一起從首都醫科大學本部搬家到北京友誼醫院。那是難忘的一天,我還清晰地記得我汗流浹背的搬運著笨重的行李,內心卻非常欣喜。因為經過了3年的理論學習,我終于來到了實習醫院!對新生活的憧憬抵消了我身體的疲憊。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也許正是因為保持了最初的這份單純和好奇心,我的內心才始終充滿動力,在醫學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臨床的課業任務非常繁重,想要學好并不容易,從教科書到臨床實踐,從問診查體到技能操作,只有一遍遍的重復,不斷的練習才能形成肌肉記憶,在臨床工作中融會貫通。然而,面對真實的患者,書本上的知識和模擬操作的花架子被重新打破,我只能在老師們的帶領下,逐漸摸索,從大腦空空,到把碎片的知識重新理清,逐漸建立臨床思維。北京友誼醫院的平臺為我提供了豐富的病例,帶教老師們的耐心講解讓我受益匪淺。
從他們的眼神里,我不僅能感受到他們對待工作認真的態度,也能體會到他們對臨床的熱愛。每每遇到困難或感到沮喪時,正是這些或堅定或專注的眼神讓我備受鼓舞,繼續前行。記得有一次,帶教老師提起了他的學生時代,那時,他的快速成長除了得益于老師們的嚴格要求,老師們對待臨床工作的熱情也深深地感染著他。我想,這可能就是友誼的傳承吧。
2013年夏天,我的學習進入了新的階段,我成為了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分中心的研究生。友誼醫院消化分中心于1979年由我國著名消化內科專家王寶恩、于中麟教授組建,多年來,在國內消化病學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尤其是消化內鏡介入治療,始終處于消化界領軍地位。
跟隨著優秀的團隊,常常會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臨床思維、技能操作、醫患溝通、團隊協作、文獻閱讀、科學問題凝練、實驗設計、實驗操作、數據分析……要學的知識太多,而時間總是不夠用,我只能抓緊學習,每天爭取多追趕一點點,再多進步一點點。
記得有一次,為了同時兼顧臨床和科研,我已經連續幾周每天超負荷工作。當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和重重的黑眼圈去找導師時,卻發現他已經在內鏡中心連續站立了7個小時,做著內鏡手術,一直未曾下手術臺。待他處理完手術患者后,我向他匯報最近的科研進度,把想要訴苦的話全部咽了下去,因為那時候,我覺得導師在疲憊狀態下還能耐心聆聽并給我提出建議已經是對我最好的鼓勵,也是對我內心抱怨的最好回應。
就這樣,時光飛逝,轉眼間就迎來了畢業和離別。再次歸來已是2021年秋天,我已從慕尼黑大學博士畢業,正式入職友誼醫院消化分中心。離開的這些年,我成長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幾年嚴格的科研訓練異常艱苦,困難一次次把我打碎又把我重塑,但最初的單純和好奇心依然如故。走過熟悉的連廊,和久違的老師、同學們打招呼,內心感慨萬千,更多的是如回家般的踏實和安心。
離開的這段時間,友誼醫院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2014年,被認定為國家消化系統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是全國三大消化系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之一;2018年,醫院通州院區試開診;2019年順義院區主體開工。隨著醫院的發展,人才隊伍也不斷壯大,目前消化分中心已擁有消化一科、二科、三科,消化內鏡中心和消化實驗室,擁有床位112張,內鏡操作臺16個,在研基礎和臨床課題幾十項,在讀研究生60余人。前輩們身懷絕技,同事們高手如云,我仿佛又像當初剛進臨床一樣,開始了新的學習和成長。
今年是友誼醫院成立70周年,雖然我并沒有見證她的誕生和她曾經輝煌的歷史,但我有幸在她的羽翼下成長。她帶我感受了最初進入臨床工作的新奇,手把手教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醫生,現在又給了我職業上寬廣的平臺。她督促我快速成長,提醒我對生命充滿敬畏,激勵我對科學充滿好奇心,更激勵我在困難時保持樂觀。
友誼醫院70歲的生日臨近,但在我的眼里,分明看到她正如青年人一般朝氣蓬勃,風華正茂!此刻,我再次路過連廊,想著現在的我就像當年的老師們一樣,正帶著堅定的眼神,不斷向前,滿足感便溢出了嘴角。門診的喧鬧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我回過神來,又加快了前進的步伐。
作者: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分中心 李琦
上一篇: 七十載砥礪前行 檢驗人不忘初心
下一篇: 歷史、時代、未來,友誼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