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態
王振常教授團隊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此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64個項目、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我院黨委常委、副院長、影像中心專家王振常教授領銜團隊申報項目《耳科影像學的關鍵技術創新和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是國務院設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5大獎項之一。該獎項主要授予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等過程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此次王振常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我院作為完成單位獲得的最高等級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項,代表我院科技創新成績達到了新的里程碑。
項目簡介
耳鳴、耳聾、眩暈是耳科疾病的三大主要癥狀,影響我國上億人口,發病量大且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是影響民生的重大衛生問題。耳科疾病的病變解剖位置深、隱匿微小,傳統耳科影像學在臨床應用時存在看不清、看不準、看不懂,以及“視而不見”和“顯示不出”的一系列問題,從而使得耳科病變影像診斷效能低下,極大制約了影像在臨床診療中的效果。如何通過影像學精準評估實現耳科疾病個體化精準治療是亟需解決的難題。
王振常教授團隊從創建耳科影像的規范檢查方案和系統評價模式、提升耳科疾病的病生理結構顯示能力入手,歷經十年攻關,通過揭示疾病發生機制、構建針對性影像檢查及診斷體系、創研十微米級耳科專用CT設備,大幅提升了耳科影像診斷效能和耳科影像學在疾病診療中的應用價值。
項目科技創新點
1、在國際上率先闡明搏動性耳鳴全鏈條發生機制,構建致鳴多因素影像評估體系,制定中國指南,改寫美國標準,引領該領域前沿研究。
2、構建耳科影像檢查及診斷新體系,實現低輻射高質量的成像和病變的精準檢查,提升了診斷效能,主導行業發展。
3、研制小焦點大功率X線發生器,提出小視野數據重建、散射校正、幾何標定、運動校正等系列新算法,發明雙源-雙探測器設計的世界首臺十微米級臨床耳科CT專用設備,填補國際空白。
該成果在全國各級醫院的耳科疾病臨床診療中廣泛推廣應用,療效顯著提升,社會效益突出。
王振常,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我院黨委常委、副院長,首都醫科大學耳鳴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醫學影像學系主任。獲北京學者,衛生部、北京市、人社部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北京高創人才杰出人才,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北京市勞模等榮譽,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后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會長、北京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委、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影像分會會長、中國民族衛生協會放射學分會會長、中國影像技術研究會副會長等;任《中華醫學雜志》《中華放射學雜志》等23種專業雜志副主編、編委。
從事醫學影像學的醫教研的一線工作近30年,以頭頸部影像學為專業特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眼、耳鼻咽喉等頭頸部疾病的影像學診斷,在耳鳴方面,尤其是搏動性耳鳴的影像學診斷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推動頭頸部影像專業領域創新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打造了一支以眼耳鼻喉多學科相互交叉融合為特色的專業領軍團隊。
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發明專利9項。
近年來,我院致力于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在人才培養和引進、高影響力文章、國家級項目、科技獎勵等方面均取得了優異成績。未來,我院將在十四五期間繼續努力,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科技創新引領,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得以涌現,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