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冬奧有我 | 身穿防護服手提診療箱,隨時為運動員保駕(2022.02.16 北京日報客戶端)
早晨8時30分,國家體育館運動員醫療站內,作為醫療保障志愿者的張瑩穿好了防護服,趕到訓練場館邊上……這一守就是一天,裹著八九個小時的防護服,穿梭在場館和醫療站之間,嚴寒和憋悶交織在一起,“一旦運動員出現了傷痛,就是我要沖上去的那一刻。”每到難以忍受的時候,張瑩都會默默地提醒自己。
張瑩是北京友誼醫院的一名護士,也是北京冬奧會期間國家體育館運動員醫療站的醫療保障人員。每天要穿著防護服,背著急救箱和診療箱穿梭于訓練場與醫療站之間。
冰上訓練館里特別冷,防護服里穿得太厚施展不開,張瑩就只穿著志愿者的抓絨套裝,肩膀、后背、膝關節各貼兩個暖寶寶成了每天的“標配”。“再多的暖寶寶都抵擋不住寒冷,在館里保障一個小時,渾身就凍透了,我們只能在兩場訓練休息的空隙,跺跺腳蹦一蹦驅寒。”張瑩說。
防護服是一次性的,一般一個班次的四五個小時內不輕易穿脫。當張瑩結束訓練館的保障,穿著防護服進入醫療站繼續工作時,她又經歷著悶熱憋悶的考驗。防護服本來就密不透風,再有抓絨衣和暖氣的“加持”,用不了半小時,汗水就會浸濕衣服。
“再辛苦,也要堅持,習慣就好了。”張瑩淡淡地說。
為了做好醫療保障,張瑩和同事們做足了準備,大大小小的演練做了不下20次。160多斤的“運動員模特”,她和同事能在兩三分鐘內就平穩地抬到擔架上,“光是這個,僅靠蠻力就不行,練的就是同事間的密切配合……”
隨著比賽升溫,國家體育館迎來了一日雙賽或一日三賽的高密度賽程,張瑩和其他醫務保障人員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常常要工作到深夜12時以后,可她卻樂在其中。
“奧運于我而言意義非比尋常,兩次志愿服務經歷是我收到的最有意義、最特別的新婚禮物和生日禮物。”張瑩說,“我與奧運是有著特別的緣分吧!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開幕式當天領完結婚證,就去參與奧運會醫療保障。2月5日北京冬季奧運會首日,是我40歲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