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世界防治麻風病日|這個在我國流行2000多年的慢性傳染病,你了解多少?
1月29日是第70屆“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暨第36屆“中國麻風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一起關注麻風病,了解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分支桿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皮膚、外周神經、眼等器官。1873年2月28日,挪威科學家漢森在麻風患者的淋巴結中發現麻風分枝桿菌,因此,麻風病也稱為漢森氏病。
麻風病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麻風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在全世界普及多藥聯合治療前,全世界每年新發一百萬人,2005后穩定在20萬人左右。麻風病在我國流行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地。建國前大約有100萬患者,建國后在積極防治下,麻風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80年代穩定在每年發病4700人。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桓英教授在全國推進WHO(世界衛生組織)的短程聯合化療,麻風新發患者在80年代末穩定在2000人左右,近5年新發患者穩定在400人-600人左右。
麻風分枝桿菌致病力不強,多數健康人對其有抵抗力,故受染者多而發病者少。麻風分枝桿菌為細胞內寄生菌,故其發病更多與細胞免疫有關。機體對麻風分枝桿菌及其抗原物質的免疫狀態及反應的不同,直接反映到發病后組織中的細菌狀態、免疫病理改變和患者的臨床表現上。
一般麻風患者的體液免疫基本正常,能產生麻風抗體,但此種抗體不具有抗感染作用。瘤型麻風患者還可產生過量的麻風抗體。由于此抗體相應的抗原含有的主要成分為磷脂,與人體組織細胞中的磷脂成分具共同抗原性,成為引起臨床麻風性結節紅斑反應時,出現的皮膚、關節、神經損害的基本原因。相反,麻風患者的細胞免疫常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根據其缺陷的程度,在臨床發病上表現為類似光譜一樣的連續變化疾病譜。如細胞免疫功能極度低下,對麻風分枝桿菌缺乏免疫反應,病理表現廣泛的皮膚損害并含有大量生長繁殖的麻風桿菌,即為臨床的瘤型麻風病理特點。如細胞免疫損傷僅輕到中度,對麻風桿菌尚有足夠的免疫反應,則臨床表現為皮損局限但較明顯,組織中少菌或無菌,伴有局限而明顯的周圍神經炎,則為臨床另一極端的結核樣型麻風的特點。在這兩種極端型之間,尚有幾種居間的連續變化形式存在。兩個極端的患者通常較穩定,而中間類型可因機體免疫狀態改變或病情變化向兩個極端方向演變。早期未定類麻風患者一部分可自愈,多數逐漸向其他各種臨床類型轉變。
麻風病診斷需要臨床檢查和實驗室診斷,實驗室診斷包括組織液查菌和病理以及抗體檢測和分子生物學檢測PCR等,這些技術現在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近年來,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麻風室大力發展麻風病早期診斷技術,建立新技術、新方法。目前研究所開展的麻風病早期診斷技術包括:基于麻風菌DNA特異基因片段的PCR檢測技術和Real timePCR檢測技術;基于麻風菌特異抗原的血清ELISA檢測技術和全血膠體金檢測技術等。麻風病早期診斷有助于消除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預防和減少畸殘。
現在,即使得了麻風病也不用恐慌,麻風病是可以治愈的。當前麻風病是社會防治,患者可以居家接受全程免費的“聯合化療”,多菌型病人聯合化療1年、少菌型病人聯合化療6個月就可以完成治療。病人治療期間能過正常生活,可以邊治療、邊工作、邊學習。
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是北京市唯一的麻風病診療機構,每周三下午有麻風病專科門診。我國對麻風病的診斷和治療實行免費政策,如發現有麻風病相關癥狀,請盡快到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就診。 (熱研所 劉 健)
上一篇: 【友誼科普】為什么要做動態心電圖?
下一篇: 除了頭孢 服用哪些藥物期間不能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