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在新冠隔離病房,讓溫暖與治愈同在 (2022.12.14 勞動午報)
近日,北京友誼醫院援地壇醫院醫療隊15名隊員圓滿完成了各項支援任務,在隔離休整后順利返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對醫務人員來說,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該醫療隊隊長高穎看來,在近一個月支援工作中,他們雖奮戰在不同的崗位上,卻時刻奉獻著自己最大的力量,詮釋出醫者無畏無私的擔當。
醫者心中有愛
能讓患者更有勇氣擊退病魔
與之前多次在院內支援不同,此次作為友誼醫院援地壇醫院醫療隊長,高穎深知責任重大——不僅肩負著圓滿完成醫療任務的重擔,還要切實保障每一位隊員的安全。如何幫助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勇氣,如何成為戰友們的“定心丸”,成為她面臨的兩道考題。“‘敘事醫學工作法’是幫我解開這兩道難題最有效的方法!”高穎說,它不僅能讓患者受用,更能讓醫者受益,當我們嘗試尊重疾病的故事,與患者共情鏈接,既能幫患者走出痛苦,也能幫醫者減輕職業壓力,重鑄職業精神。
在地壇醫院的每一天,都讓高穎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疾病時的恐懼和隔離期間的孤獨。
高穎說,他們曾收治過一個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大男孩,本以為跟這樣年輕的患者溝通應該很順利,但讓她沒想到的是,還沒等她開口,那個男孩就急哭了,“我在英國得過了,已經治好了,真的!你們放我走吧。”無論高穎怎么安慰他,他還是無法平靜。高穎在病房里與他聊了很久,通過詢問他在英國的學習情況、回國的打算,才明白這個大男孩焦慮的根源。他在英國的簽證馬上到期了,需要利用假期回來辦理簽證,同時他需要面試一個不錯的實習機會,時間本來就很緊張,兩件事情對他來說還都非常重要,他非常擔心會錯過面試和返校的時間。高穎對他說:“那我們先來解決面試的問題,我們這里可以開通網絡,住院也不耽誤你按期進行線上面試。至于簽證,我覺得你更應該了解一下如何配合我們治療,只要配合得好,什么都來得及。”在這之后的每次查房,高穎都會鼓勵他,為他加油打氣,還會問問他的面試結果,漸漸地,他的臉上有了笑容,很快就康復出院了。出院前還特意對高穎說:“謝謝你,給了我勇氣和信心!”
在地壇醫院的26個日夜里,高穎接診過百歲老奶奶,也安撫過6個月的小嬰兒;收治過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老人,也接觸過自閉癥的孩子;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無論是誰,當被通知核酸陽性的瞬間,都是一個極大的打擊,他們在這里哭過、鬧過、懷疑過,但經過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和暖心寬慰,最終都會笑著出院。
在新冠隔離病房里,溫暖和治愈的力量“24小時在線”。高穎說,她相信,只要眼中有光、心中有愛,嘗試理解患者的故事,就能讓患者踏過疾病的荊棘,卻不覺痛苦,更能成為患者擊退病魔的勇氣所在。
搭建“友誼云之家”
讓醫護人員暢所欲言釋放壓力
在閉環中的醫護人員面臨的心理壓力并不比患者小,緊張而枯燥的生活很多人沒有經歷過。醫療隊的隊員們身處新冠隔離病房,周圍都是確診患者,雖然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心里也不免有些忐忑和緊張;每天兩點一線,即使回到了酒店也不能互相見面,生活乏味而孤獨。在這段特殊日子里,高穎盡力讓每一名隊員在這場戰斗中心生溫暖。
前往地壇醫院前,高穎收集了15名隊員的基本信息,并迅速建立了微信群,大家雖然不能見面,卻能在這個“友誼云之家”感受家的溫暖。高穎給大家發的第一條群消息是:“未來一個月我們將是彼此最親密的戰友和家人,走出去我們要充分展示‘仁愛博精’的友誼精神,回到家希望大家暢所欲言、盡情吐槽。我們經常在群里提醒大家注意院感防護,為大家加油打氣!有戰友生病,我們在群里‘會診’‘開藥’!有人過生日,我們在‘云之家’為她慶祝!遇到困難,我們群策群力!只有解決好隊員的‘急難愁盼’,才能讓大家擁有全力抗疫的底氣和勇氣!”
進入應急區的第三天,北京疫情發生了變化,患者數量激增,新病區不斷開啟。同時,高齡、有基礎病的患者越來越多,應急ICU病區隨即成立。隊員中有人被調去了ICU病房,護理病情最危重的患者;有人被調去了新的病區,一天收治大量患者的壓力不言而喻。高穎在友誼醫療隊開展“敘事醫學”模式,讓隊員們通過聊天或是寫工作札記的方式,抒發情緒、正視壓力。
高穎鼓勵在應急ICU病區工作的護士做敘事護理,她負責照護的正是當時病情最危重的患者,是隊伍中壓力最大的。高穎說,通過我們之間的溝通和她自己的寫作,讓她意識到自己做的不僅僅只是“記錄”和“照顧”這么簡單,在梳理記述的過程中,她開始發現身邊的美好,欣賞小朋友的繪畫,和大朋友聊聊游戲戰況。她寫道:“我體會過初入病房時從緊張到從容,吸痰操作時從恐懼到沉穩,更體會過患者對我們豎起大拇指時的欣慰。”以此為例,高穎開始鼓勵更多的“戰友”加入到敘事中來。
支援臨近尾聲,在分別之時,有隊友發給高穎這樣一段話:“此刻,眼眶里不知不覺溢滿了淚水,有那么一滴悄悄地滑過了左側臉頰,落在腿上,消失在了衣服絲線的紋理中,不知這滴眼淚終為何而流,但心底確異常的暖。”
支援任務完成后,高穎感慨地說:“初心就像一粒種子,在從醫宣誓時種下,也許當時并不曾開花,但在百煉磨礪中,在危難情形下,在驟雨狂風時,就會破土發芽,不斷成長開花。走過十年從醫路,經歷了一場疫情,讓我對從醫的初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未來,我將堅守‘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理念,帶著這份初心使命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