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做患者生命末期的“擺渡人” 為生命“最后一公里”護航
5月31日,是我院老年醫學科定期舉辦的常規疑難病例討論會時間。每次討論,醫護人員會坐在一起,討論近期遇到的疑難病例和治療、護理方法,以達到增進醫護經驗的效果。而這次的討論會卻有些特殊......
這場討論的疑難病例是一組患者,他們中一位患者年逾九十,被慢性心力衰竭折磨得形銷骨立;一位患者剛剛步入古稀就不幸發現胰腺惡性腫瘤晚期,連遭消化道穿孔、腹腔感染的打擊;還有一位患者是罹患小細胞肺癌,經受多次放化療后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的八十多歲老人。沒有診斷的撲朔,沒有治療的迷離,不再緊盯微觀的化驗、檢查、病理結果,在這次特殊的“疑難”病例討論會中,三位患者的主治醫生分別分享了自己在救治患者過程中對緩和醫療知識的學習理解以及心路歷程的轉變。全科醫護人員圍繞人文關懷這一主線,探討著如何讓生命盡頭的病房更有溫度,如何做好患者生命末期的“擺渡人”。
這三位老人雖然年齡相差20多歲,卻一同步入了生命的“最后一公里”,完全不同的惡疾,同樣地煎熬著患者和家屬的身心。醫生護士努力地控制患者感染、減輕心臟負荷、保護臟器功能,但效果甚微,風中之燭痛苦地扭曲著越來越微弱的光亮。下一步該做什么?長久以來,我們深信“不惜一切代價全力救治是對生命最大的敬畏”,呼吸機輔助通氣、除顫儀、血液透析……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挽救了太多鮮活的生命,但對于在“最后一公里”掙扎著的病患們,這些技術在延長“生存時間”這個冰冷數字的同時,也可能讓患者愈加痛不欲生,讓家人深陷矛盾的心理掙扎。我們尊重生命,但尊重絕非是盲目地拉伸生命的長度,我們更尊重生命的質量、生命的感受,尊重生命的選擇權。
面對這三位患者,老年醫學科的醫護人員們是這樣做的:盡最大努力減輕著患者的癥狀,同時也將患者無法逆轉的預后以及可能暫時延長生存時間的醫學手段都如實地告知家屬,也向家屬普及了緩和醫療“既不延長生命,也不加速死亡,而是減輕患者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懼”的理念,讓患者及家屬知道有人愿意與他們為伴,為他們分擔。最終,三位老人的家屬選擇不再使用徒增患者痛苦的有創搶救治療措施,同意使用鎮靜、鎮痛藥物緩解患者病痛。家人們持續陪伴在患者病榻旁,讓老人在相對舒適、祥和的氛圍中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近年來,中國的安寧療護/緩和醫療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我院老年醫學科多年來不斷組織醫護人員進行緩和醫療知識學習,培養緩和醫療人才,并努力將緩和醫療理念融合到臨床實踐中。這場特殊的疑難病例討論會體現了老年醫學科醫護在工作中能夠帶著愛心、理解,真正踐行醫者解除患者病痛的諾言,讓緩和醫療幫助到更多需要與關懷的患者。醫學的盡頭,醫護人員不僅是挽救生命的白衣天使,也需要做好患者生命末期的“擺渡人”,護航生命的“最后一公里”。 (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