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致敬醫師節】精益求精 勇于創新 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
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醫師這個職業平凡而又偉大,他們一身白衣,用青春和汗水挽救患者的生命,捍衛人民的健康。2023年8月19日是第六個“中國醫師節”,我院評選出了10名“青年崗位之星”,6個“重大搶救成功獎”和12項“臨床技術創新獎”,用以表彰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醫者仁心和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專業精神。
臨床技術創新獎
國際創新
項目名稱:《冠狀動脈CTA人工智能輔助診斷》
影像中心放射科:楊正漢、賀毅、羅南、韓丹、許麗雪、韓仙俊、曹佳鑫、陳疆紅、徐巖、張婷婷
項目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北京市科委重點專項,在國際上首創冠狀動脈CTA自動重建與智能診斷系統。該系統可在3分鐘內一鍵式完成血管重建、狹窄判斷、FFR(冠狀動脈血流儲備指數)計算、冠脈鈣化積分等以往需要數十分鐘至數小時才能完成的繁瑣工作,效率提高20倍以上,大大縮短患者預約時間,并克服傳統肉眼評估的主觀差異。開發過程中,該項目還獲批了國家發明專利79項,榮獲2022年北京科技進步二等獎。該系統獲批3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三類證,通過歐盟CE認證,并在全國超過2800家醫療機構推廣應用。
項目名稱:《腹腔鏡輔助經肛全直腸系膜切除手術》
在國際與國內率先開展中低位直腸癌的腹腔鏡輔助“經肛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aTME)”,使90%的低位直腸癌患者可以接受“保肛手術”,創新了直腸癌微創手術方式以及學科發展路徑,為中國乃至國內外結直腸外科的發展探索了一條“技術創新—專科培訓—數據庫建設—高質量臨床研究—制定規范指南”的“全鏈條”發展路線。普外中心發表taTME相關中英文論文30余篇,制定該領域國內指南2部,國際指南1部,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和軟件著作權1項,獲得“北京市臨床重點???卓越項目-taTME術式)”項目的資助,組織參與國際多中心RCT研究1項。
項目名稱:《遺傳代謝性疾病的肝移植治療》
普外分中心:朱志軍、孫麗瑩、魏林、曲偉、曾志貴、張海明、劉穎、檀玉樂、王君
我院肝移植團隊是國際上完成肝移植治療遺傳代謝病病種最多的團隊。經肝移植治療的遺傳代謝病涵蓋尿素循環代謝異常、有機酸代謝異常、氨基酸代謝異常、糖脂代謝異常等38種疾病。遺傳代謝病患者的肝移植術后5年生存率為94.57%,術后疾病癥狀消失,異常代謝指標恢復正常,受損器官功能得到明顯改善,臨床治療效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本項目獲得中國出生缺陷干預救助基金會科學技術獎、首都醫科大學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國內創新
項目名稱:《超聲內鏡引導下膽管穿刺引流術的臨床應用》
消化分中心:張澍田、李鵬、王擁軍、劉春濤、牛應林、趙海英、張政、趙彥、韋鍵、陳琨、李純、尚勝軍、蔡祥
超聲內鏡引導下膽管穿刺引流術(EUS-BD)是指在超聲內鏡的引導下,通過消化道壁穿刺膽道并建立通道,實現膽道引流的技術。EUS-BD是對內鏡技術的重要創新,為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不成功或外科術后解剖結構改變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膽道引流方式。近年來隨著治療性超聲內鏡技術的飛速發展,EUS-BD已成為繼外科手術、經皮經肝膽管穿刺術、ERCP之后的第四代膽管引流技術,為膽道梗阻患者提供了的微創膽道引流的新選擇。
項目名稱:《單孔腔鏡手術臨床應用推廣及創新手術機器人研發》
普外分中心:張忠濤、郭偉、劉洋、金嵐、劉軍、汪棟、劉坤、吳鴻偉、李夢伊
單孔腔鏡手術是二十一世紀初的國際前沿創新技術,它通過體表2-3cm單一小切口完成腹腔內手術操作,具有創傷更小、疼痛更輕、美容效果突出的優勢。北京友誼醫院普外中心張忠濤教授團隊于2008年在國內首創單孔腔鏡手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為了進一步擴大手術適應癥,造福更多的臨床患者,自2012年起,張忠濤教授連續十年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組織多學科團隊協同攻關,突破了“可彎曲手術器械”、“3D柔性內窺鏡”、“單臂集成執行端”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成功研發出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并完成了國內首例單孔手術機器人輔助膽囊切除術(First-in-Man, FIM)。目前,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已經全面進入普外科、泌尿外科和婦產科的臨床試驗階段,預計2024年實現臨床應用,服務廣大患者。
項目名稱:《單吻合口胃旁路術的臨床應用與技術推廣》
普外分中心:張忠濤、張鵬、劉洋、李夢伊、劉京麗、田沛榮、邊識博、 張萌、劉佳
單吻合口胃旁路術(one anastomosis gastric bypass,OAGB)是經典的Roux-en-Y胃旁路術(RYGB)的技術變種,是一種限制攝入+減少吸收的混合型減重手術。同RYGB相比,OAGB操作更為簡單,有更高的圍手術期安全性,有更好更持久的減重和代謝紊亂緩解效果。北京友誼醫院普外中心于2018年率先在大華北地區開展OAGB,是目前大陸地區實施該手術最多的中心。自2018年以來,中心發表多篇OAGB相關中英文學術論文,舉辦多期手術培訓班,執筆OAGB手術操作臨床指南,多次在國家級和國際減重代謝學術會議上介紹OAGB中心經驗及數據。中心牽頭關于OAGB的多項國內和國際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同時積極推動OAGB納入我國最新版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指南推薦術式,引領了OAGB在大陸地區減重代謝外科領域的推廣與再次發展。
項目名稱:《腹腔鏡下完全左側入路食管裂孔疝修補胃底折疊術》
該術式的優勢在于創新性的從患者左側胃大彎無血管區實施手術,完整地保留了右側小網膜,使走行于小網膜內的迷走神經肝支的主干及其分支免受損傷,充分保護其所支配器官的生理功能。該術式的應用和推廣,將為食管裂孔疝的規范性治療、建立健全良性疾病術后隨訪機制和多中心臨床研究的開展奠定基礎,在降低醫療費用支出的同時也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學效益。
項目名稱:《肺小結節胸腔鏡切除術前精確定位技術體系的研發及推廣應用》
影像中心放射介入科:金龍、蘇天昊、張致遠、曹沙沙、韓燕京、尉建安
目前,肺癌占我國惡性腫瘤患者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改善肺癌患者預后的關鍵。然而,此前國內外缺乏安全、有效的肺小結節胸腔鏡切除術前定位方法,導致術中病灶定位困難,嚴重影響手術成功率及安全性。該項目組歷經十余年研究,取得開拓性創新成果。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用定位產品及定位技術已在國內30余個省市推廣使用,使早期肺癌胸腔鏡切除術中的病灶定位成功率由不足50%提高到98%以上,極大提高了手術成功率和安全性。
項目名稱:《棘突間撐開融合裝置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與修復的臨床應用及推廣》
我院骨科中心唐海診療團隊率先在國內將棘突間撐開融合裝置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與修復,目前已完成臨床病例800余例,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區別于傳統的腰椎減壓固定融合手術,棘突間撐開融合術是一種相對微創的手術方式,保留患者椎間盤組織,撐開棘突間隙,拉直后縱韌帶,使突出椎間盤回縮,減輕神經壓迫,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該術式可改變患者腰椎的生物力學,減輕椎間盤壓力,為退變的椎間盤提供自身修復的機會。
項目名稱:《全內鏡下腰椎管狹窄減壓手術》
骨科中心:祝斌、楊雍、李想、張國強、于凌佳、謝學虎、劉寧、譚海寧、范天奇
我院骨科祝斌團隊累計開展脊柱內鏡手術已有6800余例,其中針對腰椎管狹窄的內鏡下減壓手術開展超過1000例,位居國內外領先地位。團隊牽頭制定專家共識/指南3部,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2篇,獲中國康復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并在國內超過400家醫院進行了技術推廣。此外,團隊擁有專利轉化6項,產生2類醫療器械注冊證一項,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出版基金等項目資助。
市級創新
項目名稱:《腰椎固定非融合技術的臨床應用》
骨科中心:楊雍、李東、李錦軍、費琦、孟海、蘇楠、李想、于凌佳、張國強、白成瑞、范子寒、林吉生、祝斌、謝學虎、劉寧、馮世通等
我院骨科楊雍團隊以腰椎固定融合手術并發癥為切入點,牽頭制定“腰椎后路手術椎間融合器應用”專家共識;引進腰椎固定非融合理念,在北京市最早開展腰椎固定非融合技術(Intra SPINE)及半剛性固定非融合技術(Waveflex),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超過180例,效果良好,國內領先。2019年,團隊成立了中國老年與老年醫學學會脊柱固定非融合北京培訓部,成為主任委員單位,目前已成功舉辦四屆全國脊柱固定融合與非融合及新技術繼續教育學習班,受眾人群大于3萬,逐漸形成友誼醫院脊柱外科特色。團隊結合臨床實踐,不斷探究脊柱固定非融合原理,獲得“一種用于椎板棘突間動態穩定系統”實用新技術和發明專利各一項,發表核心期刊文章10余篇,培養碩、博士研究生3名。
項目名稱:《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UBE)技術》
骨科中心:費琦、李想、孟海、蘇楠、楊雍、李東、李錦軍、于凌佳、范子寒、林吉生、莊皓翔
我院骨科中心費琦UBE團隊:單側雙通道內鏡(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UBE)作為一種新型的經皮全內鏡微創手術,是我國脊柱外科領域近3年來最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新技術。作為北京市最早開展這項新技術的單位之一,醫院UBE團隊在費琦主任的帶領下,已擁有正主任醫師3人、副主任醫師9人、主治醫師2人,已成功開展UBE各種脊柱手術近400臺,熟練掌握UBE下椎間盤切除、頸胸腰椎管減壓、經皮椎弓根釘固定椎間融合等多種術式,并創新開展“傳統+對側輔助切口聯合椎板間動態穩定裝置Intraspine治療腰椎退變性疾病”、“雙術者同臺雙側入路ULBD治療腰椎多節段腰椎管狹窄”等;迄今為止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篇,培養碩士研究生2名,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待轉化2項);每年舉辦北京市市級繼續教育學習班,進一步推廣該技術,給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脊柱微創手術治療選擇,造福更多的脊柱疾病患者。
(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