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我院應用混合現實技術輔助切除患者功能區巨大腦腫瘤
在神經外科領域,功能區腦腫瘤的手術治療始終是業內的重點及難點。而隨著神經外科的不斷發展,對該領域醫生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需要他們在保證最大化切除腫瘤的同時保護患者的神經功能不受損傷。近年來,基于CT檢查及磁共振影像的神經導航等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功能區腦腫瘤的診療過程中,而在這些技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混合現實神經纖維束定位系統可以進一步提高醫生術中操作的精準性,使達成最大化切除腫瘤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護患者神經功能的愿景成為現實。近日,我院神經外科就應用混合現實技術輔助下,精準切除了一位患者的功能區巨大腦腫瘤。術后患者語言能力和肢體恢復活動良好。
8月的一天,一位老年患者在家屬的陪伴下來到我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孫建軍的診室。老人自覺有偶發的頭暈和記憶力減退等問題。在孫建軍進一步查體和溝通后,他發現老人說話時找詞困難,能描述物品功能卻說不出物品的名字,贅語和空話比較多,是典型的命名性失語癥狀。既往影像學資料顯示,老人的左顳葉生長著一顆巨大圓形腫瘤,腫瘤正好位于語言功能區,與患者的癥狀相符。在與患者及家屬進行耐心解釋病情后,他們決定于我院接受神經外科手術治療。
在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后,孫建軍考慮該患者的腫瘤正好位于語言區,且腫瘤周圍有多支神經纖維束走行,術中稍有不慎將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造成難以恢復的損害,而影像學提示患者的腫瘤性質可能為惡性,若無法全切,腫瘤將在短時間內復發,任何一種情況的出現都會對患者及家屬造成沉重的負擔。在科室反復對手術方案進行討論后,孫建軍決定在術前對患者的病變及神經纖維束進行重建,并在術中運用混合現實神經纖維束定位系統輔助切除腫瘤。
手術在神經外科、麻醉手術中心的密切配合下順利展開,孫建軍主任在佩戴上專用MR眼鏡后,腫瘤及各神經纖維束的影像清晰地出現在術區視野中。孫建軍及團隊成員在混合現實技術的輔助下,順利完成了對腫瘤的暴露及切除工作。術后患者在ICU經過短暫的觀察后返回病房。目前,患者可進行正常的交談,四肢活動也未見明顯的損害,將在神經外科病房繼續接受術后相關治療。
以往神經外科手術過程中,術者僅能根據磁共振、CT等平面圖像進行手術設計,而基于磁共振影像的混合現實神經纖維束定位系統可在術中進行精確定位,同時,該系統重建出的顱內腫瘤、神經纖維束、血管等結構,可以在三維環境中了解相互毗鄰關系,使手術關注點一目了然。
目前,我院神經外科除了可以常規開展該領域常見疾病的診療,還通過新技術完成了多例疑難疾病的診治,患者均獲得滿意的預后效果。未來,我院也將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為更多患者解決病痛。
(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