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關注】科學愛耳護耳 實現主動健康(2023.03.02 中國家庭報)
實施“五大行動” 促進殘疾預防
今年3月3日是第24個全國愛耳日。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殘聯、教育部、全國婦聯等11個部門印發《關于開展第二十四次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以開展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為契機,統籌推進《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促進聽力殘疾預防與康復事業高質量發展。
《行動計劃》提出5大專項行動,包括殘疾預防知識普及行動、出生缺陷和發育障礙致殘防控行動、疾病致殘防控行動、傷害致殘防控行動、康復服務促進行動,力爭到2025年, 遺傳和發育、疾病、傷害等主要致殘因素得到有效防控,殘疾預防主要指標處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圖為廣東省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耳鼻喉科的醫務人員為群眾篩查耳疾。 圖/通訊員 劉星
普及殘疾預防知識
《行動計劃》要求建立完善殘疾預防科普知識資源庫。出版、遴選、推介一批殘疾預防科普讀物,針對重點人群、主要致殘因素定期更新、發布殘疾預防核心知識。加強重點人群殘疾預防知識普及。面向兒童、青少年、新婚夫婦、孕產婦、嬰幼兒家長、老年人、高危職業從業者等重點人群開展針對性宣傳教育,主動提供殘疾預防和出生缺陷防治科普知識,普及遺傳和發育、疾病、傷害等致殘防控的科學知識、方法。面向傷病者、殘疾人,加強康復知識宣傳普及,著力提升康復意識、能力。
組織實施重點宣傳教育行動。持續開展殘疾預防日宣傳教育活動,同時利用全國愛耳日等宣傳節點,加強殘疾預防知識專題宣傳,充分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傳播方式,提升各類宣傳教育活動的影響力、實效性。
預防出生缺陷和發育障礙致殘
《行動計劃》強調,加強婚前、孕前保健。推進婚前保健,加強對遺傳性疾病、指定傳染病、嚴重精神障礙的檢查并提出醫學意見。深入實施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增補葉酸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指導科學備孕,為計劃懷孕夫婦提供健康教育、咨詢指導、篩查評估、綜合干預等孕前優生服務。
做好產前篩查、診斷。提供生育全程基本醫療保健服務,廣泛開展產前篩查。推進高齡孕產婦等重點人群的分類管理和服務,落實妊娠風險篩查與評估、高危孕產婦專案管理等制度,完善基層網底和轉診網絡。
加強兒童早期篩查和早期干預。全面開展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和聽力篩查,逐步擴大致殘性疾病篩查病種范圍。規范嬰幼兒早期發展服務。大力推進0-6歲兒童致殘性疾病篩查,建立篩查、診斷、康復救助銜接機制,不斷提升兒童致殘性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早康復能力和效果。
推廣健康生活方式 預防疾病致殘
《行動計劃》提出加強慢性病致殘防控。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提倡戒煙限酒、合理膳食、均衡營養、科學運動,減少每日食用油、鹽、糖攝入量。開展全民健身行動,發揮好體育健身在主動健康干預、慢性病防治、康復中的作用。著力做好防盲治盲、防聾治聾工作。
加強社會心理服務和精神疾病防治。構建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強化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服務。
加強傳染病及地方病致殘防控。全面實施國家免疫規劃,繼續將脊髓灰質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等致殘性傳染病的疫苗接種率維持在高水平。加強傳染病防控,做好傳染病報告及患者醫療救治,實行重點地方病監測全覆蓋,持續消除碘缺乏病、大骨節病、氟骨癥等重大地方病致殘。
加強職業病致殘防控。加強職業健康監管體系建設,督促用人單位落實職業病防治主體責任,加強重點人群勞動保護。加強嚴重致殘職業病患者救治。
加強兒童傷害和老年跌倒致殘防控
《行動計劃》要求加強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監督管理。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力度,大力推進工傷預防工作,減少因工傷致殘。加強消防安全治理,排查治理人員密集場所的消防安全隱患,完善消防安全設施,提高防范火災能力。
加強道路交通和運輸安全管理。加強道路交通事故傷者救援渠道和救治網絡建設,減少交通事故致殘。
加強兒童傷害和老年人跌倒致殘防控。開展學校、幼兒園、社區、家庭兒童傷害綜合干預。加強老年友好環境建設,開展老年人跌倒干預和健康指導。提高對兒童傷害和老年人跌倒的救援、救治水平。
此外,傷害致殘防控行動還對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加強農產品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障飲用水安全和加強空氣、噪聲污染治理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
康復醫療服務延伸至社區及家庭
《行動計劃》提出加強康復醫療服務。提高康復醫療服務能力,完善康復醫療服務指南和技術規范,積極發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加強康復醫療人才教育培養。積極發展社區和居家康復醫療,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將機構內康復醫療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
保障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開展殘疾人基本需求與服務狀況調查,持續組織實施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為殘疾人提供康復醫療、康復訓練、康復輔助器具配置等基本康復服務。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城鄉困難殘疾人、重度殘疾人基本型輔助器具適配給予補貼。
加強長期照護服務。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銜接的專業化長期照護服務體系。落實經濟困難的失能老年人補貼制度。提升無障礙設施建設水平。修訂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標準。實施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提高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水平。探索傳統無障礙設施設備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圖為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婦幼保健院的醫務人員走進轄區幼兒園,通過健康知識小課堂,引導小朋友們愛耳護耳,科學用耳。 圖/通訊員 楊雪迎
增強聽力健康意識
為普及聽力健康知識,增強全社會聽力健康意識,減少、控制聽力損失和殘疾的發生,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殘聯等部門印發《關于開展第二十四次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明確今年全國愛耳日的主題為“科學愛耳護耳,實現主動健康”,要求各地圍繞主題,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科普活動,因地制宜普及科學愛耳護耳、主動健康、聽力康復等知識。
通知要求各地加強科學愛耳護耳知識普及,增強公眾主動健康意識。引導社會公眾學習聽力健康知識,養成科學用耳行為,在家庭、公共場所等自覺減少噪聲排放,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主動預防噪聲污染、耳毒性藥物等有害因素對聽力造成傷害。定期進行聽力健康檢查,發現聽力異常時,主動就醫接受聽力醫學診斷,并積極配合規范治療和康復。樹立耳聾防治理念和信心,努力成為聽力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此外,活動還將加大重點人群聽力殘疾預防與康復知識宣傳,降低聽力殘疾風險。針對小齡兒童及其家庭宣傳遺傳、發育、疾病和傷害等聽力致殘因素防控知識,普及早期干預、全面康復的理念和方法。針對青少年宣傳科學使用電子設備的常識,預防過度使用造成聽力傷害。針對噪聲性耳聾高危職業群體重點宣傳噪聲危害和防治方法。針對老年人群體加強耳聾對身心健康影響的宣傳,普及預防老年性耳聾的知識和方法。
據了解,1998年3月,在政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15名全國政協委員針對我國耳聾發病率高、數量多、危害大、預防薄弱這一現實,提出了《關于建議確立愛耳日宣傳活動》的第2330號提案。這一提案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經中國殘聯、原衛生部等10個部門共同商定,確定每年3月3日為全國愛耳日。
科學愛耳護耳 實現主動健康
產房里嬰兒發出的啼哭、課堂中傳出的朗朗讀書聲、舞臺上歌唱家演唱的動人歌聲……耳朵,是我們聆聽世界的窗口,它讓我們聽到了美妙的旋律,體會到了生命的美好。
然而,您是否曾經出現耳悶或者聽不清?是否突然發生耳鳴或者眩暈?這些癥狀都表明可能是耳朵健康出現了問題。在全國愛耳日到來之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謝靜為大家講解關于聽力健康的知識,科學愛耳護耳,實現主動健康。
圖為謝靜正在為患者進行耳部手術。
認識耳朵 了解耳部疾病
耳朵是接收聲音的唯一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耳廓與外耳道屬于外耳,耳廓主要起著收集聲音的作用。外耳道連接耳廓和中耳。鼓膜及內側的中耳腔屬于中耳,主要起著傳導和擴大聲音的作用。內耳結構非常復雜,包括耳蝸、前庭和半規管三部分,不僅與聽覺有關,還負責平衡感覺。
謝靜介紹,如果病變發生在外耳和中耳,一般會出現傳導性聽力下降,如果病變發生在耳蝸,可導致感音性聽力下降,如果病變發生在聽神經或者聽覺中樞,可導致神經性聽力下降。
外耳畸形是一種常見的外耳疾病,一部分患兒有先天性耳道閉鎖,導致聲音無法傳導進耳朵。外耳道內耵聹分泌過多或排出受阻,耵聹在外耳道內聚集成團,阻塞外耳道,被稱為耵聹栓塞,也會影響聽力。
臨床中,中耳炎是一種發生在中耳的常見疾病。包括和鼻腔狀態密切相關的分泌性中耳炎、感染相關的化膿性中耳炎以及中耳膽脂瘤伴發感染等,都會影響聽力健康。此外,中耳還可能發生先天性畸形、外傷、良惡性腫瘤等情況。患中耳疾病后,聲音傳到鼓膜后不能繼續向內傳導,從而影響聽力。
除了后天因素,有些孩子因遺傳性因素出現先天性聽力下降,這樣的聽力損傷常常發生在內耳,多是由于感受聲音的感覺細胞功能缺失造成的。同樣,因自然衰老導致的聽力下降,是內耳聽覺器官老化導致。老化、噪聲、藥物是影響內耳健康的三大“殺手”。此外,精神心理、內耳循環、免疫力等因素也可導致內耳損傷。
全生命周期警惕聽力損失
聽力損失會影響我們與外界交流,給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世衛組織發布的《世界聽力報告》指出,患有聽力損失及面臨聽力損失風險的人逐年增多,安全用耳對于維持良好聽力非常重要。
聽力損失是全生命周期都需要警惕的一種疾病。“最早可追溯至胚胎。” 謝靜介紹,如果寶寶同時遺傳了來自父母雙方同樣的耳聾基因,就可能表現出耳聾。實際上,育齡夫婦孕前進行耳聾基因篩查,就可以得知雙方是否為同一耳聾基因攜帶者。如果家族中有聽障患者或生育過聽障寶寶,更應引起重視。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新生兒出生后的必查項目之一,可以在早期發現新生兒聽力損失,從而進行早期干預。新生兒在出生3天內接受初篩,未通過初篩者,42天左右接受復篩。復篩仍未通過者,3個月左右進行聽力診斷性檢查。早產、高膽紅素血癥、宮內感染、家族病史、缺氧窒息史、腦膜炎等是聽力損傷的高危因素,新生兒家長應關注聽力篩查的結果,關注新生兒聽力變化。
近年來,突發性耳聾發病率逐漸增加,并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這主要與社會生活及工作節奏快,加班熬夜、生活不規律和不良情緒有關。如果突然發生聽力下降,伴有耳鳴、耳悶時,應抓住治療最佳時機,及時就醫。
當老年人因身體機能退化而出現聽力損失時,一定要咨詢耳科醫生,進行診斷并積極干預。聽力損失會導致老年人與家庭成員變得疏遠,產生孤僻、抑郁、暴躁、多疑等心理不良反應。此外,研究證明,老年性聽力損失是引起阿爾茨海默癥的危險因素。盡管如此,老年人也無需過度擔憂,日常中要養成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管控慢性病,保持良好的情緒。一旦發現聽力下降,應盡早到醫院的耳鼻咽喉科進行檢查,由專科醫生判斷聽力損傷的程度,并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也可借助人工聽覺技術改善聽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避免不良習慣 保護聽力健康
導致聽力受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是因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加班、追劇、打游戲……我們總能找到很多熬夜的理由,但100個熬夜的理由也換不回聽力健康。熬夜、生活不規律、不良情緒有可能影響到內耳循環系統,導致突發性耳聾。謝靜建議大家保持規律作息,在生活環境發生改變時,要隨時進行調整,保護耳部及身心健康。
生活中有很多噪聲,如道路上車輛發出的交通噪聲、家中聽到的家電噪聲、酒吧等娛樂場所的娛樂噪聲等,我們要盡量避免在強噪聲環境下停留過長時間。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娛樂習慣,比如長時間大音量使用耳機,也會對耳部產生聲損傷,可能會導致耳鳴、耳朵不舒適,甚至會引發聽力下降。為了保護聽力健康,謝靜提醒大家要牢記“60-60原則”,即用耳機時“音量開在設備最大音量的60%以下,每日連續使用時間不超過60分鐘”。長時間佩戴耳機不僅有噪聲性損傷的風險,還會因耳機長時間壓迫和刺激外耳道皮膚,導致外耳道損傷,發生外耳道炎和外耳道濕疹。
有人擔心“耳朵被耳屎堵住”,喜歡經常掏耳朵。事實上,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耳屎”學名耵聹,它有殺菌、保濕、防止小昆蟲進入的功效,可以起到保護耳朵的作用。正常情況下,耵聹可以通過說話、咀嚼、打哈欠等口腔運動自行排出,一般不需要外界干預。不正確的掏耳方式,如用棉簽頻繁掏耳,有可能把耵聹推向耳道深處,堆積后反而影響聽力。另外,挖耳勺等硬物可能會破壞外耳道皮膚,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聽力下降。如果耵聹過多造成栓塞,影響聽力,應到醫院請醫生幫助清理。
擤鼻涕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嗎?擤鼻涕耳朵痛,往往是擤鼻用力過大、擤鼻方法不正確引起的。有些人在擤鼻時會將兩個鼻孔同時壓住,用力地擤。鼻道與中耳咽鼓管咽口相通,擤鼻時,中耳壓力增大,鼓膜膨出,會造成耳部疼痛,同時,鼻腔中的細菌、病毒有機會進入中耳造成感染,引起中耳炎。正確的擤鼻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側鼻孔,用力向外出氣,另一側鼻孔的鼻涕便會擤出來。用同樣的方法,再擤另外一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