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友誼醫院診療秩序正在恢復(2023.01.06 北京晚報)
在友誼醫院重癥搶救室,醫護人員正在對患者進行救治。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訊(記者劉蘇雅)半個月前,北京友誼醫院急診科迎來了就診高峰,西城院區、通州院區的急診科最高峰時每日接診患者均超過600人。元旦過后,兩院區的急診接診量已有所下降;重癥患者救治工作仍處于高位,但出現向好趨勢。
昨天下午3時許,記者在友誼醫院重癥監護搶救室看到,病區的30余張床位還有少量空余。入院的危重病人先在這里及時接受搶救,待病情平穩后,再疏散至其他病房。在急診科主任王國興的電腦上,每個科室的床位圖都按小時實時更新,急診科可以直接為有住院需求的急診患者開具住院證,目前已實現24小時內收入院。
“我們最忙碌的兩個工作群,就是急診病人收治和設備調配的微信群。”友誼醫院院長助理、醫務處處長王慧英介紹,友誼醫院實行內外科聯合收治,對危重癥患者分層收治、分級管理。重癥監護床位為需要生命支持的極危重癥患者提供重癥監護,其余患者則按病情分別收入內科、外科治療。
患者的病情會隨時間變化,治療需求也會隨之變化。為此,該院加快了床位的流轉,并讓內外科科室“結對子”,通過會診、巡診、聯合查房等方式保證醫療質量和救治效果。“我們不僅要保證病人收得進,也要保證他們治得好。”王慧英說。
友誼醫院重癥醫學科一部的21張床位中,有十余張收治了重癥肺炎患者。76歲的馬大爺就是因重癥肺炎入院,由于多臟器衰竭,需要依靠ECMO(俗稱人工肺)支持治療,經過一周救治,他的體循環已經穩定。而部分病情相對較輕的患者,通常5至7天就可轉入普通病房。
急診醫護力量擴充40%,救治設備增加40%,綜合及專科重癥監護床位達到185張……伴隨一系列措施的落實,正常的診療秩序正在恢復。
中醫診治
北京中醫醫院
重癥患者明顯回落
本報訊(實習記者柴嶸)北京中醫醫院近期通過擴充醫護隊伍、分級分層救治、中西醫結合治療等舉措,保障重癥患者及時得到救治。目前,該院急診科收治的急危重癥患者數量已明顯回落。
此前的就診高峰,該院急診科收治的新冠急危重癥患者數量激增,一天最多接診患者超過400人,較平時的接診量增長近8倍。為此,該院從皮膚科、內科等科室抽調醫生、護士支援急診科。
皮膚科主治醫師馬一明是第一批支援急診科的大夫。在留觀病房,他緊盯監護儀屏幕上的數字。病床上躺著一位89歲的老人,3天前剛送來時處于昏迷狀態,并出現嚴重的低血壓血氧、高血糖、心跳快等癥狀。馬一明和同事當即對老人進行全面檢查,在注射抗生素、補液等西藥治療的同時,為老人開出新冠對癥治療中藥湯劑。中西醫結合的“組合拳”治療效果顯著,如今老人的各項生命體征已恢復正常。
該院急診科主任姚衛海介紹,急診科是收治急危重患者的“主戰場”,接診患者以老年人合并基礎病的急危重癥患者為主。為保證急危重癥患者得到及時治療,急診科緊急擴充了醫護人員隊伍,目前共有醫生17名、護士約30名。“我們還開辟了部分臨時床位,急診科現可收治30位住院患者,較之前翻了一番。”該院還增設了綜合病房和亞重癥病房,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將其分別收治到綜合內科病房、呼吸科病房、亞重癥病房以及重癥病房,實現分級分層救治。最近一周,急診科每日接診的新冠急危重癥患者已下降至約200人。
二級以上中醫院
全部開設發熱門診
本報訊(實習記者柴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發熱門診建設的要求》,提出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必須設置和開放發熱門診,確保在1月20日前全部開設發熱門診。
國家中醫藥局表示,二級以上中醫醫院發熱門診,應做到“應設盡設、應開盡開”。各省(區、市)中醫藥主管部門應落實監管職責,督促指導轄區內中醫醫院發熱門診建設與管理工作,實時跟蹤尚未設置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整改進度,確保各中醫醫院在1月20日前全部開設發熱門診。
各中醫醫院應在全院范圍內,開展新冠醫療救治知識培訓,建立醫護后備力量。同時,加強發熱門診工作人員個人防護,做好閉環管理。未經當地衛生健康部門同意,各中醫醫院不得擅自關閉發熱門診。對于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的居民,無論是否進行核酸或抗原檢測,以及檢測結果如何,如有就診需求,均可自行前往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診。各中醫醫院對前來就診的患者不得推諉、拒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