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我院急診醫學科獲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近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公布了北京市 2023年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審批結果。我院急診醫學科獲評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并獲得中央財政資金支持。
我院自建院初期就成立了急診室,至今已有近70年歷史。1994年急診科成立。2001年在國內首次提出急診“一站式”服務、“院內120”,率先成為集急診流水、搶救、留觀、病房、急診重癥監護室(EICU)為一體的、建制完整的急診科,為推動急診學科的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2017年6月,醫院整合全院急救資源,成立了急危重癥救治中心,為急診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目前,已形成以消化系統急癥救治及中西醫結合為突出特點的、具有專科領先水平的急診救治體系。
全市規模最大 綜合實力突出
我院急診醫學科團隊實力雄厚、人員梯隊合理,體現年紀輕、學歷高、職稱高、干勁足的特點。科室共有醫護人員278人,醫生中高級職稱占39%,中級職稱占33%,以中青年為主,55歲以下人員占95%,為科室持續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近年來,醫院為急診醫學科全職引進了北京市心肺腦復蘇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春盛教授,非全職引進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中國人民解放總醫院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姚詠明教授,形成了涵蓋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專家團隊。急診醫學科在王國興主任的帶領及李春盛、姚詠明、謝苗榮教授的幫助下學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績,臨床診療能力、人才隊伍建設及STEM排名不斷提升,并成為北京市醫學會急診分會、北京醫師協會急診分會主任委員單位。
按醫院“三區一部”總體規劃,科室分西城、通州和順義(在建)三個部分,已開放搶救室、留觀室、監護室和急診病房300余張,是全市規模最大的急診科之一。科室擁有先進的搶救、治療和監護設備,包括床旁胃腸鏡、有創/無創呼吸機、有創血液動力學監測、床旁血濾機、亞低溫治療儀、床旁超聲等急救設備。科室年就診量23萬人次,搶救2萬余例,搶救成功率達到92.3%,隨著通州院區二期項目和順義院區開診,科室的醫療服務能力將再創新高。
急救技術領先 持續創新突破
消化系統急癥診療是我院急診醫學科的主要特色,占全部危重癥患者的45%。科室依托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平臺,多學科協作、全方位治療消化系統急危重癥。開通全市唯一的24小時消化系統疾病綠色通道,建立消化道大出血急診內鏡治療時機和方式的評價體系,消化道出血痊愈率達99.4%。急性化膿梗阻性膽管炎多學科治療(內鏡、介入、超聲)從患者數量到治療效果均處于全市領先地位。科室在五大中心基礎上,在醫院各專科的協助下,已開通以急性消化道出血為代表的19條綠色通道,每年挽救2000余例患者的生命。
中西醫結合治療是友誼急診的突出特點。尤其是我院首創的“通腑”療法在急危重癥的救治中得到了發揚光大,該療法在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所取得的經驗已寫入謝苗榮教授于2021年牽頭撰寫《急性胰腺炎急診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中,被推廣應用。急診科已獲批4項中西醫結合方向的國家自然基金,臨床和基礎研究正在緊張進行中。
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優化診療流程。科室通過與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系緊密合作,醫工交叉,建立以急診癥狀學為中心的輔助決策技術和急危重癥預警評估體系,規范臨床路徑、提高診療效率。
專業影響力強 形成輻射帶動
急診醫學科在5年內牽頭、參與制定、修訂臨床指南、專家共識、行業標準共37項;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專著5部。急診科STEM排名在2022年已上升至全國第26位,占據全國急診醫學的學術制高點。科室依托中國和以色列政府合作項目“中以應急急救培訓中心”,每年舉辦2次國際間學術交流,已為全國培養一百余名應急急救人才。
七十年來,急診醫學科始終秉承“留住生命,奉獻年華,讓生命在我們手中延續”的科訓,在恪守“以患者為中心,全心全意為患者解除病痛”的理念,贏得了了廣大患者、家屬、同行以及上級主管部門的認可和好評。科室建立以來共獲得50余項榮譽稱號,其中2018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評為“工人先鋒號”,2020年獲評“北京市模范集體”。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獲批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科室將在醫院黨委的領導下,在全院各專科的支持下,一如既往,開拓進取,為科室的學科發展邁上新臺階、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急危重癥救治而全力以赴。
(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