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百姓宣講團:我把我講給你聽 這就是最美的北京故事(2023.06.16 新京報)
2021年10月13日,“時代楷模”李桓英同志先進事跡首場報告會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麻風室工作人員袁聯潮進行了宣講。北京友誼醫院供圖
2021年3月5日,吉林市第二實驗小學,學生們聆聽冬奧宣講團成員、殘奧會世界冠軍劉玉坤宣講。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2019年7月30日,2019年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宣講團首場巡回宣講,在通州區會議中心正式啟動。宣講員講述自己和運河之間的故事,深入介紹大運河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2023年3月2日,西城區“雷鋒精神代代傳 志愿西城故事匯”主題宣講活動中,北京市五星級志愿者胡愛香講述自己在志愿服務中成長的故事。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我堅信,服務冬奧是我人生中最閃亮的記憶,是冬奧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在完成一次冬奧主題宣講后,姜金玉這么說。
時間倒回2016年初春,姜金玉在首鋼的車間接到領導通知,讓她去冬奧組委所在園區報到,去做一名講解員。“我當時真的跑去問領導,不是開玩笑吧?”姜金玉說。進入首鋼工作以來,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和這么重要的大事有交集,再三確認后,姜金玉帶著忐忑的心情上崗了。
老百姓的故事就是如此樸素平常,但故事中體現的精神文明影響卻潛移默化地傳遞到聽過她故事的人心里。
像姜金玉一樣分享自己成長的故事的人很多。
近年來,北京組織開展系列慶祝紀念活動和群眾性主題教育。從2016年至今,結合當年的重要活動,每一年都有主題宣講推出,走進機關企事業單位,走進企業,走進學校,走進街道社區村。
傳遞文明和諧之聲
首鋼女工成為宣講員 真切講述自身經歷
宣講團的講者既有一線普通女工,也有時代楷模,其個人故事或樸實生動,或艱險壯闊,體現了核心價值觀中最觸動人心的部分;主題教育則結合北京特有的愛國主義資源,以重大活動為節點靈活切入,讓聽者在一個個故事中受到啟發,也讓百姓宣講團真正走進了群眾中。
從1998年進入首鋼做“天車”工,到2016年轉型成為首鋼園的講解員,再到2019年變身“百姓宣講員”,今年46歲的姜金玉經歷了多次身份轉變。
1998年的夏天,21歲的姜金玉登上離地20多米的“天車”,成為一名橋式起重機操作員。在師父的培養下,姜金玉很快就掌握了各項業務流程,每天待在狹小的“天車”里,只需要按照要求操作手柄,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任務。相對封閉的工作環境,加上內向的性格,讓姜金玉漸漸養成了寡言少語的習慣,她曾想過,在往后的日子里,自己會一直開著“天車”直到退休。
2016年5月,北京冬奧組委正式入駐首鋼老廠區,姜金玉調入首鋼園區綜合服務公司,開始在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擔任講解員,逐漸從“非必要不開口”的“悶葫蘆”,變為了出口成章的講解員。
然而這個轉變的過程并不容易。不會寫稿子,姜金玉就在網上搜索別人的演講稿,不懂演講的技巧,姜金玉就不斷看別人的講解,一字一句地學。
2019年5月,姜金玉被選入“冬奧宣講團”。宣講團的成員既有冬奧冠軍、大學教授,也有醫院醫生、街道干部,在感到榮幸與高興的同時,姜金玉也有些許緊張,暗下決心不能給首鋼人丟臉。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西三旗居委會的一次宣講。活動在居委會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舉行,居民們自發圍成半圓,站在中間的姜金玉拿著手持麥,一下子有些不知所措。面對居民們期盼的眼神,她告訴自己一定要穩住,雖說跟奧運冠軍比,自己的經歷是普通的,但開過“天車”的職業經歷、服務冬奧的滿腔熱忱,也是寶貴的人生經歷。在接下來的宣講中,姜金玉盡量用樸實而真切的語言來烘托氣氛,1600余字的稿子,6分鐘左右的演講,她順利完成了。剛一講完,大家就給她鼓起掌來,還有一些上了年紀的阿姨為她豎起了大拇指。
從那之后,姜金玉跟隨北京冬奧宣講團開始了全國巡講,足跡遍布北京、河北、內蒙古等地的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社區街道,累計參與宣講超過120場,受眾人群達到4.6萬人。
2021年,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成為北京市首批26個市級黨員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姜金玉順理成章成為文化旅游事業部的一名講解員。
在姜金玉看來,百姓宣講,講的不僅僅是各行各業的感人故事,同時也要傳播社會文明和諧之聲的“好經驗”,在一字一句的動情宣講中,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轉化為社會大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宣講時代楷模事跡
讓麻風病人重獲新生 李桓英事跡激勵眾人
友誼醫院西院西南角的一座三層的老式蘇聯專家樓,是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所在地,在一層最東側的盡頭,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辦公室,就是時代楷模、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李桓英生前工作過的地方。
李桓英1946年留學美國,1950年成為世界衛生組織首批技術專家,1958年,她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回到祖國,投身醫療衛生和麻風病防治事業。
1978年,李桓英被調到北京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從此與麻風病結緣。麻風病是一種流行甚廣的傳染病,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極易發生畸形和殘疾。1979年3月,李桓英第一次走進“麻風村”,村民們自覺與她保持距離,但李桓英卻主動與他們握手、擁抱,還為村民們仔細查看皮膚潰爛流膿的地方。幾十年來,李桓英的足跡遍布云南貴州四川貧困邊遠地區的7個地州59個縣,行程上萬公里,讓成千上萬的麻風病患者恢復健康、重獲新生。
2016年,95歲高齡的李桓英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決心以黨員的身份繼續為麻風事業奮斗終身。202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她時代楷模稱號。
2021年10月13日,“時代楷模”李桓英同志先進事跡首場報告會隆重舉行,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麻風室工作人員袁聯潮進行了宣講。
袁聯潮在李桓英身邊工作了近30年。從1994年以來,袁聯潮跟隨李桓英去過很多貧困偏遠地區,在袁聯潮的印象中,“她不戴手套,不穿隔離服,看到病人,總是毫無顧忌地上前和病人握手、擁抱,會蹲下來認真詢問病人的病情。”李桓英的許多工作習慣,一直深深保留在袁聯潮的記憶中,她也記得李桓英不喜歡待在實驗室,會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實地探訪、一個病人一個病人地診療。正是憑借這種腳踏實地,李桓英的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全面加速了我國麻風防治的工作進程,并將這一療法向全世界推廣。
在日常工作中,李桓英對專業的極度認真,有時會轉化為對袁聯潮的批評教育。“一個調查表交過來,我們都是反復核實、反復修改,真的是覺得自己已經傾盡全力了,可是交到李教授那里,她就會提出很多意見。”袁聯潮說,李桓英要求對調查表的內容不斷優化、簡化,又要保證信息的容量,任何時候拿出來,都要是一個各項信息極其完備的精品。
袁聯潮說,有時候上班會接幾個工作之外的電話,李教授就會提要求,讓大家把心放到工作上來。有一段時間,袁聯潮使用電腦不太熟練,李教授直言讓她“跟計算機‘結婚’”,“當時,李教授和我說,只有和計算機保持親密關系、投入感情,使用起來才能駕輕就熟。”
2022年11月,李桓英去世。至今,辦公室里還保留著原來的陳設,靠里的辦公桌上,還有她生前用過的老花鏡、放大鏡,一側的簡易書架上,堆滿了各類文獻、資料,靠墻的書柜里,則擺放著她的照片、獲獎獎杯以及榮譽證書。
大醫精誠,大愛無疆。北京友誼醫院黨委書記辛有清說,李桓英用一個世紀的人生實踐,回答了報國愛國、科學為民、醫者情懷和對黨忠誠的人生之問,她的事跡感染和感動著身邊的人,同時也會轉化為新一代友誼人和首都醫務工作者的不竭精神動力。
構建四級宣講網絡
講述百姓故事 傳播核心價值觀
像姜金玉一樣的宣講員還有很多,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著一個個百姓身邊的價值觀故事。
近年來,北京先后組建“銘記歷史壯舉 弘揚長征精神”“不忘初心跟黨走 圓夢京華譜新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綠色發展”“工匠精神”“疏解整治促提升”“我與改革開放”“北京冬奧”“我和我的祖國”“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百姓宣講團,做到年年有重點主題宣講團,全面助力市委中心工作。
為了讓核心價值觀以更易傳播的形式深入百姓心中,北京在全市建立了市、區(系統)、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宣講網絡,宣講堅持來自百姓,講百姓的故事,潤物細無聲地傳播核心價值觀,成為做好社會宣傳和動員的有力抓手。
2022年,組建了“強國復興有我”之北京冬奧精神宣講團和喜迎黨的二十大百姓宣講團,指導各區(系統)開展“強國復興有我”基層巡講活動907場,累計受眾達300萬人次。推出云宣講25場,直接受眾達419萬。
2023年,為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北京市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啟航新征程”百姓宣講市級示范團啟動“七進”系列巡講活動,組織宣講團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城鄉社區、進校園、進軍營、進各類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進網站,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打通理論宣講“最后一公里”,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間,截至目前,已開展線下宣講49場,受眾46萬人。
這些宣講活動注重示范引領,近年來先后成功推薦“警察爺爺”高寶來、“北京榜樣”優秀群體等為“時代楷模”,26人入選全國“最美奮斗者”,不論在人物的代表性還是人數上都處于全國領先。
在宣講活動的同時,北京還大力做好先進典型的學習宣傳,組建“北京榜樣”優秀群體先進事跡報告團在全市開展巡回宣講。2021年,向中宣部推薦“抗麻戰士”李桓英同志為時代楷模,配合中央媒體做好權威發布,協調市屬媒體形成立體宣傳,以市委名義在全市印發學習決定;同時,高規格組建李桓英先進事跡報告團,首場報告會舉辦后取得了熱烈反響,后在全市開展巡回宣講,大力營造學習楷模、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通過發表一篇理論文章、撰寫一篇報告文學、拍攝一部影視作品、編撰一本故事集錦、制播一部紀錄片、創排一批舞臺劇、推出一批短視頻、刊播一批公益海報、開展一次社科普及宣傳等“十個一”舉措,進一步深化李桓英同志先進事跡的學習宣傳。
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
以重大活動為載體開展專場主題宣講
近年來,北京把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心聚氣的基礎工程,堅持貫穿結合融入、落細落小落實,不斷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市民群眾認知認同度不斷提升,社會力量共建核心價值觀的態勢逐步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的引領作用不斷凸顯。同時,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學習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其中,舉辦重大活動是北京特有的載體優勢,也是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契機。北京市充分挖掘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組織開展系列慶祝紀念活動和群眾性主題教育。從2016年至今,每一年都有重磅主題教育推出。
2016年,圍繞建黨95周年,開展首都中小學生“童心向黨”歌詠活動、楹聯詩詞征集展示等80余項群眾性主題活動;圍繞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配合中宣部辦好“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開展“緬懷革命先烈 弘揚長征精神”清明祭英烈等活動。
2017年,作為主辦方之一,全力配合中宣部籌辦“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累計參觀人數達234萬,屬地服務保障萬無一失;配合籌辦紀念建軍90周年主題展,組織北京市黨員群眾和大中小學生等15萬觀眾參觀展覽;推動各系統、各區廣泛開展“喜看身邊變化 禮贊發展成就”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
2019年末,新冠疫情肆虐。2020年,北京市用好疫情防控教科書加強宣傳教育,精心謀劃開展“眾志成城 共抗疫情”百姓宣講活動,在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辦專場宣講,得到市領導充分肯定,深入機關企業、街道社區、學校開展近40場巡講,并通過“云宣講”實現全市全覆蓋,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取得熱烈反響。
2022年,做好“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服務保障和北京展區籌展工作。展覽于9月27日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當天前往參觀。展覽整體平穩有序,先后接待中央國家機關干部代表、駐京部隊官兵代表、首都高校師生代表及北京市干部職工代表等有組織參觀和各界群眾近20萬人參觀。北京展區作為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之首,亮點眾多、特色鮮明,引發了觀眾參觀熱潮。
記者手記
來自百姓的故事最能打動人心
作為一名長期寫醫療新聞的記者,李桓英對我而言并不陌生。這個和藹可親、常年行走于西南高山中追尋麻風患者的老太太,與穿著白大褂出沒于診室病房間的醫生形象有些不太一樣。她曾在尋訪麻風村的山路上遭遇事故,多處骨折卻毫不氣餒;也曾揚言巴不得自己感染麻風病,這樣更能讓大家看看,自己是如何治好這個病。
我想,她的內心一定如劍一樣鋒利堅硬,在醫學理想面前,足以克服對于疾病的天然恐懼、高山深谷的艱難遠途、科研過程的枯燥漫長。
當我們談論價值觀時,會說出很多高大尚的形容詞,但是容易缺乏細節。李桓英的從醫故事,則用紋理清晰的個人經歷填補了這些細節,觸動受眾的心弦,帶來對人生價值的深深思考。
并非所有故事都發生在崇山峻嶺與病毒細菌之間,但都一樣細節豐富而又打動人心,來自各行各業的宣講人所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我們會被打動與感召的,也正是這些真實而鮮活的故事,這些來自百姓身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