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研成果
消化系統疾病微創外科技術創新與轉化(消化外科方向)
(1)自主研發國產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實現創新高端醫用腔鏡系統國產替代
應用傳統器械單孔腔鏡手術存在“器械相互干擾、操作空間狹小、手術視野受限”三大技術瓶頸,中心團隊提出“為了使更多患者獲益,單孔腔鏡手術必須走手術機器人的道路”的發展方向。于“十二五”期間,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初步探索并突破了單孔機器人關鍵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在此基礎上,“十三五”期間再次主持“國家重點研發專項”。與多孔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相比,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具有具有創傷小、無疤痕、手術美容;無外部機械臂干涉、能適應狹窄腔道等一系列優點。在2021年完成國內首例單孔腔鏡機器人膽囊切除術人體試驗(First-in-Man,FIM),實現國產單臂構型手術機器人首例人體臨床驗證。目前牽頭開展全國多中心注冊臨床試驗,以實現國產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打破國際技術封鎖壁壘為目標,以期達到“尚未引進,即已超越”的轉化應用布局。
(2)顛覆傳統腹腔鏡低位直腸癌手術理念,引領我國低位直腸癌微創外科技術發展
針對低位結直腸癌手術“夠不著”,只能選擇開放手術,且保肛率低,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差的問題,中心率先開展“經肛全直腸系膜切除手術(TaTME)”,創新性采用“自下而上,由內及外 ”的逆向手術操作理念,是直腸癌最為復雜的微創術式之一,使低位直腸癌的保肛率從30%提升至70%,極大地減小手術創傷,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中心牽頭開展我國首個TaTME結構化特色培訓,累計培訓學院300余名,有效推動該術式的規范化開展。作為“中國區域管理委員會主席”,參與全球著名TaTME多中心RCT研究(COLOR III),2023年牽頭啟動下一階段國際結直腸外科著名COLOR系列臨床研究“COLOR IV”,實現結腸癌微創腔鏡技術在手術安全性的國際多中心RCT研究首次探索驗證,從根本上改變了直腸癌的微創手術治療方式以及學科發展路徑。
(3)國內率先開展經膽囊管膽道探查術,“一次手術,解決多方位點結石
單一采用消化內鏡無法治療膽囊結石,結石復發率高;單一采用外科腔鏡治療可以同時處理膽囊和膽管結石,但存在并發癥多的難題,因此,傳統微創手術需多次治療解決多位點結石。中心在國內率先開展“經膽囊管膽道探查術”治療多部位、易復發的“膽囊+膽管”復雜結石,治療由“十二指腸鏡+腹腔鏡”兩次手術模式,轉變為“腹腔鏡+術中膽道鏡”一次手術治療模式,該手術通過膽囊切除時廢棄的膽囊管插入膽道鏡完成膽道探查取石,顯著減少了患者的手術創傷,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傳統膽道探查術需要切開膽總管放置T管的操作,極大提高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和膽管結石的治療效果,患者治療費用大幅降低了50%,住院時長縮短了70%,極大地降低了醫療成本,節省了醫療資源。
(4)探索肥胖及代謝性疾病微創外科治療新模式
作為我國減重與代謝外科較早獨立成科的前列方陣團隊,長期致力于減重與代謝外科領域臨床診療與醫學研究,專注于肥胖及相關疾病微創外科手術治療及機制研究、減重與代謝外科微創手術技術創新及轉化應用。在引領減重與代謝外科微創技術創新、創建全國專科臨床數據平臺、主持多項首部高質量多中心臨床研究及創新減重醫療器械臨床試驗、牽頭制定行業臨床指南/專家共識等方面取得了專業領域豐碩成果。近5年,基于單中心3000余例前瞻性臨床隨訪隊列,承擔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衛健委等省部級以上課題8項,發表高質量SCI論文(如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Reports, Surgery for obesity and related diseases, Obesity Surgery)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50余篇。牽頭專家共識及臨床指南10余部,主編我國首部減重與代謝外科標準數據集1部,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5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5項。團隊牽頭舉辦多項品牌性、創新性全國學術會議和專科培訓項目,,是我國醫療技術力量最強、規模最大的醫、教、研一體化的減重與代謝外科中心之一。
上一篇: 慢性及疑難危重肝病序貫診治(肝病方向)
下一篇: 慢性及疑難危重肝病序貫診治(肝移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