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研成果
慢性及疑難危重肝病序貫診治(肝病方向)
(1)提出肝纖維化評價的新標準——“北京標準”
中心通過對乙肝肝纖維化/肝硬化抗病毒治療前后肝穿組織分析,提出肝纖維化評價的新標準——“北京標準”,首次提出利用治療后的單次肝穿評價纖維化進展/逆轉情況,進一步拓展了肝纖維化逆轉的定義,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肝病領域頂級期刊《Hepatology》上。著名肝臟病理學家Kleiner在Hepatology同期發表述評認為“北京標準”是“超越分期分級:后治療時代肝穿評價標準(On Beyond Staging and Grading:Liver Biopsy Evaluation in a Posttreatment World)”。研究成果被國內外25個研究應用,58篇文章引用,寫入國內2部權威國內指南。
獲得《Hepatology》同期述評贊譽(IF=14.079),并被FDA推薦。
(2)牽頭中國疑難慢性肝病網絡建設,構建完善少見疑難肝病基因診斷平臺
中心作為牽頭單位聯合全國19家中心啟動“中國遺傳代謝性肝病注冊研究”,建立了我國首個遺傳代謝性肝病注冊研究平臺。收治肝豆狀核變性、遺傳性血色病等多種遺傳代謝性肝病1400余例,建立了具有專利新技術的遺傳代謝性肝病分層次基因突變檢測系統,形成了12種相對常見的遺傳代謝性肝病基因突變檢測方法。承擔國家級課題4項、市局級課題10項、發表SCI論文18篇,累計影響因子65.915,受邀成為血色病國際(Haemochromatosis International, HI)組織的成員單位。
(3)積極探索逆轉肝纖維化機制的新靶點
中心從分子、細胞、細胞外基質等多靶點多層次探討了肝纖維化的逆轉機制,明確彈性纖維是纖維化不易降解的結構基礎,調控肝臟前體細胞的行為促進肝臟損傷修復與組織重建。通過多學科合作首次報道細胞外基質蛋白1(ECM1)在維持肝臟穩態以及抑制肝星狀細胞(HSC)活化過程中的重要功能以及分子機制,發現具有趨化活性的CCR2的配體PSMP中和抗體是一種治療肝纖維化的潛在藥物,形成“肝纖維化逆轉機制、評價體系”核心技術,獲得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22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4)牽頭或參與制定國內外多項指南、標準
中心參與或牽頭制定了《WHO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預防、關懷和治療指南》、《亞太肝病學會肝纖維化診斷指南》、《亞太肝病學會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臨床診療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肝纖維化診斷及治療共識(2019年)》、《肝硬化診治指南》等20余項國內外行業指南、共識。發揮專業引領與輻射作用,不斷推進全國慢性肝病診治臨床標準更新與規范。并在臨床研究中協調中國慢性乙肝長期隨訪及臨床科研平臺項目(CR-HepB),該平臺為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公信力最強、基于醫院的慢性乙肝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