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我院成功實施高難度CRT-D植入手術 挽救慢性心衰患者生命
近日,我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彭暉、副主任醫師孫志軍帶領起搏電生理團隊,成功為一名69歲慢性心力衰竭的男性患者植入CRT-D(植入式心臟再同步治療心臟轉復除顫器),使患者病情迅速穩定,癥狀明顯改善。
患者李大爺已有20年的冠心病史,曾因心肌梗死植入支架,并持續十多年患有慢性心功能不全,同時還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近5年來還出現了睡眠障礙。近期因劇烈活動后出現胸悶氣促和心悸的癥狀,來到我院通州院區心內科孫志軍專家門診就診。
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查閱過往病歷,孫志軍發現患者4年前的心臟彩超就已經提示射血分數為20.6%,后續于2022年與2023年都做了彩超復查,射血分數始終低于25%(射血分數正常值為50-70%)。鑒于患者既往有血運重建病史和長期的心功能低下,加之入院前門診Holter(動態心電圖)已經提示頻發室早、短陣多形室速,這些指標均預示著患者有極高心臟性猝死風險。同時,患者近期心衰癥狀顯著加劇,綜合考慮以上情況,決定收治入院。
經入院詳細檢查后,心電圖發現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超聲心動圖提示左心室顯著擴大LVED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76.8mm,射血分數僅為 23.2%,患者6分鐘步行試驗僅50米。患者猝死風險高的同時需要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恢復心臟功能。起搏電生理團隊經過討論,認為該患者符合CRT-D的I類適應癥,并決定為其進行CRT-D植入手術。
CRT-D植入術目前是起搏領域難度最高的手術,被譽為心臟起搏手術皇冠上的明珠,屬于四級手術。要求術者既掌握常規起搏器植入技術,同時掌握冠脈介入技術。即便三甲醫院也并非都可以獨立開展此類復雜手術。主要難點在于左心室電極植入,需要通過復雜的導管操作將導絲和電極通過二維的X光影像置入細小的左心室側壁靜脈。受心臟纖維化程度、膈肌刺激、血管畸形、血管狹窄等因素影響,該手術成功率并非100%。
考慮患者冠心病史20余年,心功能不全史十余年,且合并糖尿病,極可能存在心肌纖維化和血管內狹窄的問題,起搏電生理團隊討論后決定使用最新的左室主動電極進行手術。該電極可以主動通過電極側面的螺旋選擇固定位置,不依賴患者血管形態,固定牢固,不易脫落。
經過周密的術前準備,11月14日早上8點,彭暉主任和孫志軍主任帶領邸北冰主治醫師、柳曉娜主治醫師和梁立豐醫師等醫生在內的起搏電生理團隊,在通州院區介入中心為患者實施手術。在麻醉手術中心的配合下,手術團隊先在患者左室長鞘中通過電生理十極電極塑性找到患者冠狀竇;隨后使用球囊造影導管進行造影,顯出患者冠狀靜脈;最后選擇走向患者左室側壁的靜脈。通過精準的導絲操作置入電極,在最延遲激動部位附近,使用主動電極螺旋固定,隨后置入除顫電極和心房電極,最后撤出左室長鞘,順利完成手術。
手術完成的十分順利,術后患者胸悶、氣短癥狀明顯緩解。術后第5天,患者6分鐘步行試驗提升至780米,復查心超提示射血分數已由術前的20%提升至30%。
本次手術的成功得益于心內科醫療團隊的專業技能和對最新技術的熟練運用。醫療團隊在手術前根據患者的臨床病史及當前病情進行了詳細的手術規劃和準備工作,手術過程中團隊高效協作,確保了手術的成功實施。這次手術不僅是技術層面上的勝利,更是醫療團隊對患者生命的關懷和呵護。近年來,我院心內科起搏電生理團隊在心律失常的診治與介入治療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特別是在暈厥診斷、心臟性猝死防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該團隊將繼續致力于技術創新與醫療服務優化,為患者帶來更加精準、高效的診療方案。
(心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