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我院鄢丹團隊、袁明霞團隊揭示二甲雙胍臨床療效應答差異背后的生物學機制
近日,一項由我院藥學部、北京市臨床藥學研究所鄢丹團隊與內分泌科袁明霞團隊共同完成的“臨床-基礎”研究 “Microbial succinate promotes the response to metformin by upregulating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in intestinal immunity”,在線發表在國際腸道微生態領域著名期刊Gut Microbes(IF 12.2)。該研究關注二甲雙胍臨床療效存在人群差異現象,特別是針對臨床上超過30%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對二甲雙胍治療響應欠佳甚至無效的嚴峻問題,研究團隊從腸道微生物介導的腸道免疫角度,揭示了二甲雙胍臨床療效應答差異背后的生物學機制。
二甲雙胍作為2型糖尿病的一線首選治療藥物,在國內外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源于臨床真實世界的數據顯示,部分患者人群對二甲雙胍的降糖效果并不理想,甚至無效。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糞菌移植技術成功構建了人源化小鼠模型,重現了臨床上二甲雙胍療效差異的表型;發現了包括多形擬桿菌在內的腸道差異菌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是影響二甲雙胍臨床療效的關鍵因子,其水平受到腸道微生物及其代謝物的調節;進一步發現通過補充腸道代謝物琥珀酸succinate,可以顯著上調SIgA水平,降低炎癥水平和胰島素抵抗,從而逆轉二甲雙胍臨床療效欠佳或無應答的現象。
該項工作融合了“臨床-基礎”研究,以腸道微生態免疫視角切入,揭示了二甲雙胍臨床療效應答差異背后的生物學機制,為提高二甲雙胍臨床合理用藥水平、優化糖尿病給藥方案、增進藥物臨床療效,以及基于SIgA調節導向的降糖關鍵靶點闡釋和先導化合物發現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與重要線索。
我院藥劑科張穎、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辦公室王愛婷是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我院藥學部、北京市臨床藥學研究所鄢丹和內分泌科袁明霞是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213011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zyyzdxk-2023003)、青年北京學者項目(2022-051)等資助,以及消化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試點單位、北京友誼醫院方法學平臺等支持。(宣傳中心)
上一篇: 順義區領導和區文聯走訪慰問我院醫護人員
下一篇: 解決冠脈“頑石” 我院攻克鈣化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