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勠力同心戰風雨 (2023.08.09 北京日報)
8月6日,搶修人員持續努力,在完成最后380米跨河及山腰處線路的架設工作后,順利完成了房山區張坊鎮片上路10千伏線路的搶修工作。 王洋攝
8月1日,武警戰士攜帶物資冒著風雨向妙峰山鎮水峪嘴村徒步行進,援救被困、受傷群眾。 本報記者 王海欣攝
8月8日,門頭溝區妙峰山鎮衛生院與北京友誼醫院馳援團隊的醫護人員,對村民進行巡診和防疫宣傳。本報記者 方非攝
7月28日的北京,暴雨來臨前的周五,即將結束一周工作的人們正盤算著怎么度過一個多彩的周末。
此時,市防汛指揮部辦公室里,氣氛異常緊張。“滾動更新臺風及降雨信息,提前適時發布各類預警信息”“做最充足準備、最細致防范,全力抓好應對各項工作”……
臺風“杜蘇芮”已登陸東南沿海,挾風裹雨一路北上。市委市政府連續調度、現場檢查;各區各部門各就各位,嚴陣以待。各大媒體滾動播報,反復提醒市民“非必要不出門”……
這一切都預示著,這場降雨不一般。
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遭遇了140年來最大降雨,降雨總量達42.83億立方米,相當于306個西湖的水從天而降,暴雨如注、山洪兇猛、交通受阻、人員被困……
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搜救失聯被困人員,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緊盯防汛重點部位,落實落細各項防汛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遵循指引,北京市加強研判、提前預警,統籌聯動、科學部署,全力以赴、眾志成城,盡最大努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運行安全。
一場驚心動魄的防汛救災硬仗就這樣打響了。
史無前例的應急響應啟動
經過連續5天的全網氣象會商,氣象專家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臺風“杜蘇芮”殘余環流裹挾著豐沛的水汽,直撲京津冀地區。預計雨區7月29日晚進入北京,強降雨時段從7月30日8時開始,大約持續70個小時,降水量累計將達300至500毫米,局地超過600毫米。
防汛形勢異常嚴峻。
市領導連續調度,研究部署臺風防范應對,7月29日進行了再部署再動員,實地察看準備情況。水庫、河道、排澇泵站、分洪閘、相關單位指揮調度中心以及高校、景區、地鐵、養老機構……市領導分赴多個重點點位,確保各項措施做實做細做到位。
一系列史無前例的應急響應啟動。
7月29日上午11時左右,第一期重要天氣報告正式對外發布,氣象臺的預報員們頂著壓力,發布極端天氣預警。當天11時45分,暴雨橙色預警發布。
隨著時間的推移,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琳娜和同事們對這場極端天氣的預報,也從起初的心里犯嘀咕到后來的越發有把握。“確實要報這么大,無論從過程總降水量,還是可能造成的影響,都應該發布紅色級別的暴雨預警。”
距離橙色預警發布不到6個小時,氣象預警再次升級到最高一級紅色預警。這是2019年暴雨預警信號修訂以來,北京首次發布全市范圍的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7月29日19時,防汛預警響應也升級為最高級別的紅色,進入緊急防汛期。
雖然雨還沒下,但提醒群眾做好應對準備非常必要。
此時,干了20多年水務工作的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劉斌正在跟同事們草擬應對舉措。“停工停業是不是說得太絕對了?保障群眾吃喝的商超不能受影響啊!”“不能停的還應包括保障民生服務的單位。”大家字斟句酌、反復修改表述。兩個小時后,“紅九條”經市領導簽署發布,通過各大媒體滾動播報。市民最關心的要不要上班問題列在了第一條,“企事業單位,除保障城市運行、民生服務等外,非必要不要求員工到崗位上班……”市民出行方面,則是“非必要不外出”,6個字,簡潔明了。
預警就是號令。當晚,全市3128支防汛搶險隊伍20余萬人嚴陣以待;商務部門指揮各大批發市場提前備好耐儲蔬菜,保障貨源供應充足;市民熱線服務中心750個坐席、1700余名話務員7×24小時堅守,對房屋漏雨、道路積水等涉雨涉汛訴求接訴即辦、提級處置;230家景區、427條山洪溝道關閉,5100家鄉村民宿暫停營業;3554項在建工地全部提前停工。
山村險戶、平房院落群眾的安危,最讓市委市政府牽掛。
接到暴雨紅警,東城區龍潭街道黨工委書記馮業水馬上來到一處平房區,勸說居民搬到安全的地方。小院地勢低洼,雨水容易倒灌,危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每次大雨來臨前,街道工作人員都要勸說居民轉移到安全的賓館內。
這一次,居民們沒看見雨,有點兒“不好勸”。
任憑馮書記磨破嘴皮,居民都回懟——雨量大?正好免費游泳;雨水倒灌?不賴書記;淹了怎么辦?我可以淘水;住免費酒店?咱給國家省錢。
馮書記沒有放棄,把道理掰開了揉碎了,兩個小時苦口婆心的勸說,11位居民終于點頭同意轉移。
在房山區周口店鎮,7月29日早上7時,包村干部孫佳煒接到任務——轉移拴馬莊村和泗馬溝村的人員。9個小時后,451位村民轉移完畢,村委會給村民們提前備了床,以及未來幾天的食物和水。村民轉移了,包村干部的工作并未結束,周口店鎮政府和公路部門對進入該區域的新泗路臨時封閉,村干部守著勸返點,周邊7個村莊只出不進。
在降雨開始前,全市提前轉移山村險戶、平房院落受威脅人員27215人。
7月29日晚,暴雨如期而至。
“要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堅持在崗在責、沖鋒在前,科學精準處置汛情險情。”市領導連續調度、現場檢查,對各級各部門各單位提出要求。
“朝陽區五方橋南側輔路發生積水,深度20厘米。”“昌平區七星路發生積水斷路,深度27厘米,采取全幅斷路措施。”從7月30日凌晨4時開始,市防汛辦開始接報突發情況。排水集團、首發公司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僅用了一個多小時,相關路段交通恢復正常。
由于預警提前、轉移及時、準備充分,強降雨未對城區運行造成明顯影響,全市也沒有發生旅游團被困景區的情況。
房山告急!門頭溝告急!
強降雨還在持續。到7月31日12時,全市平均降水量已達170.9毫米。在地形和東南風的作用下,雨量最大的區域沿太行山一線,從邢臺、石家莊東部到保定,最后到達北京西南部的房山、門頭溝一帶,迅速形成巨量山洪。
從7月29日20時至8月2日7時,房山區平均降雨量達598.7毫米,門頭溝區平均降雨量538.1毫米。昌平王家園水庫站降雨量744.8毫米,突破了有儀器測量記錄140年來的極值。大清河流域的斷面洪量甚至達到2012年“7·21”特大自然災害時的9倍多。
北京應急指揮大廳不斷接到最新險情——
“大雨沖毀了鐵軌,三輛列車、2800多人,被困在了門頭溝的3個車站內……”
“房山區拒馬河、大石河附近部分村莊通信基站被毀,失聯了。109國道、108國道、淶寶路南段等都有不同程度斷裂……”
“門頭溝區王平鎮和潭柘寺鎮受洪水影響較大,幾百名村民受困,請求支援;城區河道附近漲水嚴重,有公交車被困……”
一夜之間,京西南地區房屋被淹、農田沖毀、橋梁坍塌,面目全非。
房山告急!門頭溝告急!
習近平總書記牽掛著北京受災群眾的安危冷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明確要求:“北京市作為現代化大都市,要經受得住這場考驗。”
滂沱大雨中,北京市各級黨員干部和專業救援力量沖鋒在前,與時間賽跑。市領導深入房山、門頭溝、昌平等受災嚴重地區,冒雨察看河道堤壩、轉移安置點、村莊,檢查防汛和群眾轉移安置等工作,在一線指揮防汛救災。
央地協同、軍地攜手、區域聯動,1.2萬余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駐京官兵、1.3萬名消防救援人員在暴雨中逆行、在黑夜里堅守、在山洪中奮戰,轉移群眾、空投物資、搶修道路、巡堤筑壩,凝聚起抗擊風雨的偉大合力。
洪流兇猛,沖斷了豐沙鐵路。7月30日中午,K396、Z180、K1178三趟列車分別被緊急扣停在落坡嶺站、安家莊站、沿河城站,2800余人困在了門頭溝大山里。三座小站的鐵路職工頂著急風驟雨,繞過滑坡落石,將補給送到車上——方便面、大米、白面、雞蛋……這是他們能拿出的全部。
車上旅客急,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更著急。7月31日,為確保K396次、Z180次列車旅客安全,北京市與鐵路部門共同研究,果斷做出決定——將車上旅客轉移至安全地點避險,K1178次列車因地勢高,站內條件較好,旅客暫時留在車內休息。
風雨中,工作人員帶領旅客離開列車,跟洪流搶時間。K396旅客來到了落坡嶺社區,Z180旅客被安置在安家莊村。當地受災居民敞開大門、傾其所有,把吃的、喝的無償送給這群遠道而來的陌生人。“我們有一口吃的,就堅決不能讓他們餓著”“中國人是最團結的”……落坡嶺社區黨支部書記孟二梅動情的幾句話,感動了無數中國人。
此時,滿目瘡痍的豐沙線上,近兩千人正在連夜奮戰搶修鐵路。8月2日清晨,豐沙線上行沙城至舊莊窩間線路終于搶通了!
“迅速接回來!”北京市和鐵路部門連夜部署,24小時內,多趟臨時“專列”徐徐開動,在武警戰士、鐵路職工的護送下,被困乘客終于安全抵達北京城區的車站。
一路艱險,一路溫暖。8月3日凌晨2時10分,最后一批乘客到達北京豐臺站。“我一直堅信,黨和政府一定會救我們出來!”面對記者,一位扛著行囊的中年漢子直抹眼淚。
暴風驟雨中,救援爭分奪秒。
一架警用直升機降落,艙門打開,任務員抱著一位受傷的老人直奔120急救車。這是8月2日中午發生的一幕,北京市人民政府航空隊的張崢和同事乘警用直升機飛赴昌平區韓臺村,除了運送物資,最主要的任務是轉運6名傷員。“傷員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有兩人受傷行動困難,用絞車運送怕出現二次傷害。”
全長近20米的直升機,機頭從兩根電線桿之間慢慢探進空地,機尾在外,貼地懸停。大家連抱帶抬,僅5分鐘就將6名傷員送上直升機。張崢和同事將座席留給受傷群眾,自己在狹窄的機艙席地而坐。
受強降雨影響,門頭溝、房山96.5%的山區村莊通信中斷,失去聯系。孤島內,數萬人在拼盡全力,抗洪求生;孤島外,更多人勇毅逆行,向深山突進。
房山區史家營鄉楊林水村里,一名13歲重傷女孩急需轉移救治。危難時刻,“最可愛的人”來了。8月3日,中部戰區陸軍第82集團軍某合成旅緊急派出偵察兵,翻山越嶺、涉水穿淤,挺進楊林水村。
女孩家的房屋兩天前被山洪沖毀,所幸她被村民從洪水中搶救上岸,但雙腿、右臂受傷嚴重。“趕緊轉運!”副營長周鑫向后方匯報后,下達了命令。攀行了18公里山路的偵察兵們顧不上休整,就地制作簡易擔架,抬起女孩就向山外走。遇到河水阻斷就用肩膀扛,穿越橫枝斷木就用雙手舉,途經狹窄路段時就手遞手傳遞通過,一組隊員體力不支就換另一組接力。6小時之后,受傷女孩被成功轉移至疏通道路,送往就近醫院。
洪水過境。7月31日,永定河洪峰4個半小時就從每秒500立方米上漲到每秒4649立方米,達到實測記錄以來的第二位。京津冀地區水利、水務部門高頻次共享信息、共同研判,上蓄、中疏、下排,科學調度,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水對全流域的影響。為減輕下游壓力,北京市第一次動用了1998年建成的滯洪水庫蓄洪,使洪峰到達河北的時間推遲了19個小時。
面對140年來最大的一場降雨,全市基層干部和專業救援力量攜手沖鋒在前,成為守護家園的中流砥柱。
與外界失聯后,妙峰山鎮水峪嘴村60歲的書記胡鳳才不眠不休,為600多位村民提供飲食、安全保障。等志愿者到達后,又加入清淤工作,給救援隊鏟出一條讓傷員、老人安全轉移到山下的路。看著老書記忙前忙后,村民直說:“他忘了其實他自己也是老人了。”
7月31日,門頭溝區龍泉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劉捷深入水勢嚴峻的區域提醒勸說人員避險時,不幸被卷入激流,48歲的生命定格在了為群眾服務的路上。同一天,門頭溝區王平鎮色樹墳村包村干部熊麗在勘察老舊危房險情途中,被坍塌墻體掩埋,不幸遇難。為救戰友,海淀區“90后”消防員馮振被湍急的洪流沖走,壯烈犧牲。
房山藍天救援隊的6名隊員在班各莊大橋配合路政人員攔截勸阻人員車輛,遭遇洪水,逃生用的沖鋒舟被掀翻,4名隊員被救起,王宏春和劉建民卻永遠地消失在洪流中……
最快速度搶通“生命線”
交通線是搶險救援的“生命線”。但京西大山深處,道路早被洪水沖斷,橋梁坍塌,房屋被淹,信號中斷……
“要以最快速度搶通‘生命通道’!”在市領導調度指揮下,一支支黨員、干部率領的搶修突擊隊帶著大型設備,開進“傷痕”累累的山區公路,晝夜作業。
7月31日下午,雨勢稍緩,洪峰剛過,市交通委房山公路分局副局長曲孝利帶著30人的突擊隊向108國道挺進。“裝載機開路,工程車收尾!”指令下達后,三臺裝載機協同配合,清理倒樹、淤泥、落石、塌方,在第二波洪峰到來之前,艱難推進了幾百米路。
次日凌晨,過了石花洞大橋西行,房東路一處“幾”字形彎道成了這支突擊隊的新戰場。這里一側是隨時有塌方危險的高山,一側是流速湍急、與路面持平的河道,還有隨時可能到來的洪峰,地勢低洼處淤泥足有一米深。讓大部隊撤到高處安全位置,選好撤離路線,曲孝利將危險留給自己,親自指揮裝載機清淤。三四個小時過去,四百米的“卡脖子”路段終于搶通了!一鼓作氣,突破重圍,突擊隊進入河北鎮,與失聯的養護三段會合。
搶通“咽喉”要道后,大部隊迅速進入108國道主線。各條“生命通道”都在緊張搶通——
109國道門頭溝段,堆滿塌方落石的狹窄道路上,奔騰著洪流的河道旁,數百名搶險人員不分晝夜地忙碌著。被洪水撕開的“口子”參差不齊,懸在河道上。搶險隊員小心駕駛著挖掘機、裝載機、運輸車接力作業,掃清障礙。
房山淶寶路上,突擊隊從一渡向十渡進發,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克服一切困難,明天肯定打通十渡鎮‘生命通道’!”突擊隊立下“軍令狀”。當天夜里,遭遇水毀的四渡橋處,部隊與搶修單位協作,連夜搭起一座戰備鋼梁橋。開路部隊如有神助,上午通到六、七渡,下午就到了九渡,次日太陽升起前,進入十渡鎮核心區的“生命通道”打通了!
在此之前,房山108國道主線、109國道門頭溝段紛紛搶通,各條支線、縣級公路也在緊鑼密鼓地“織補”。醫療、電力、通信等方面救援力量無縫銜接,沿著剛剛打開的“生命通道”,挺進深山幽谷。
“水、電、氣、熱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堵點也要加快打通。”市領導的焦急叮嚀,化為拼搏動力。
房山區北潞園社區里,居民崔大爺守在剛設的充電方艙旁等待給手機充電,“能跟家里人報個平安,心里就踏實多了!”連續強降雨使得社區積水最深處達1.7米,居民供電受到影響。國網北京電力應急搶修隊帶著三臺大箱子進駐社區,提供應急服務。電力搶修也在同時進行,抽水、清淤,對電氣設備沖洗、擦拭、烘干,更換損壞的元器件,23個小時后,電力開閉站正式恢復送電。8月3日,北潞園社區137棟居民樓恢復用電。
永定河畔的妙峰山鎮,隨處可見這場特大暴雨所造成的災害,損毀的道路、倒伏的樹木、成堆的垃圾、厚厚的淤泥……但更加醒目的,是那一道道亮麗的顏色:綠色的軍裝、橙色的消防服、藍色的志愿者馬甲……來自四面八方的隊伍和當地干部群眾,匯成了搶險救災和恢復重建的強大力量。
受災群眾的生活安置讓市委市政府最為牽掛。
房山琉璃河鎮1200余名受災群眾轉移到了豐臺南苑安置點。“24小時熱水能洗澡,一日三餐都很好,生活也方便,我們就踏實等著回家的好消息了。”來自房山的村民王國剛,午餐是一葷兩素,冬瓜丸子、蒜蓉豇豆、清炒快菜,主食是米飯和刀切饅頭。吃得暖心,住得安心,還有醫護人員24小時值守。
來自前方的最新信息也令人振奮——房山、門頭溝以及昌平地區此次因災情導致供電受影響的33個鄉鎮已全部恢復供電,270個村中,已經恢復246個,復電率達到91%;房山、門頭溝2個主力水廠搶修完成,區域供水有了保障;在清除了6400余噸淤泥后,門頭溝、房山兩區378條城市道路全面恢復通行;受災群眾得到妥善安置,82萬余件生活物資發放到位,受山洪影響的斷供村實現清零……
為了幫助困難群眾渡過難關,8月7日,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發布通知,北京受災較重職工可全額提取公積金余額,在租房、還貸方面也有相應的幫扶政策。
雨停了,天晴了,水退了,但災害的影響仍在延續。保障群眾正常生活、受災群眾安置、防范次生災害等工作迫在眉睫。
但是,這場罕見的汛情,沒有沖垮這座城市,更不能阻擋這座城市中的人們重建美好家園的腳步。
108國道支線上,熱火朝天的搶通現場,設計院的專家來了,他們已經提前介入,為后期道路重建做評估、出方案。機器轟鳴,村民們不嫌吵,反而覺得心安。
房山十渡鎮“生命通道”打通后,一位住在九渡村附近的老人,帶著剛買的種子往家走,他說:“人沒事就成,家沒了,莊稼淹了,咱再建、再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