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我院運用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技術助力腎移植術后三十年患者戰勝前列腺癌
上世紀90年代,終末期腎病患者劉先生在我院接受腎移植手術重獲新生;近日,這位移植腎功能保持三十載的特殊患者,再度在我院泌尿外科手術臺上,通過機器人輔助完成前列腺癌根治術,延續了健康希望。這場持續三十年的生命守護,體現了我院泌尿中心在器官移植長期管理領域的系統化能力,也彰顯科室在復雜泌尿腫瘤診療中的技術積累,為移植術后患者的癌癥治療提供了全新范式。
1994年,患者劉先生在我院接受了腎移植手術,術后移植腎功能一直保持穩定。三十年間,劉先生與醫院共同見證了醫學的奇跡,這樣長期存活的病例在移植醫學領域實屬少見,僅占約10%。然而,近日,劉先生因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異常升高,經穿刺活檢確診為前列腺癌。這一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劉先生再次面臨生死考驗。
我院泌尿中心首席專家田野教授指出,腎移植患者因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接受二次手術后相關感染風險較普通患者高3-5倍。同時,腎移植患者的盆腔被稱為“手術禁區”:移植腎占據髂窩,導致解剖結構變異,且長期存留的移植腎使周圍組織廣泛粘連,極大增加了手術的難度。據歐洲泌尿外科協會(EAU)2023年底發布的最新數據,全球范圍內腎移植術后前列腺癌患者接受機器人手術治療的公開報道僅有186例。如何在狹小空間內精準操作,既徹底清除腫瘤,又最大限度保護這枚得來不易的移植腎功能,成為此次手術的最大挑戰。但面對風險,劉先生堅定表示:“三十年前,友誼醫院讓我重獲新生;這次,我依然相信友誼!”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院泌尿中心專家團隊采取數字可視化和3D打印技術,對患者盆腔解剖進行了三維影像重建,并對前列腺形態和腫瘤病灶進行了1:1精準建模,反復推演手術方案。術中,李炫昊主任醫師通過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技術,對劉先生進行了精準的前列腺癌根治術,順利地完成了腫瘤切除與移植腎功能保護的雙重任務。
術后,在朱一辰教授帶領的移植醫學團隊的精心管理下,劉先生恢復順利,移植腎功能保持穩定。術后6個月隨訪顯示,PSA維持在0(參考值<0.1ng/ml),提示良好的腫瘤學預后。
我院前列腺專家宋健教授強調,目前,機器人手術在移植術后患者中的應用仍存在限制,如嚴重腹腔粘連、心肺功能不全等病例需謹慎評估。據歐洲腎移植協作組統計的最近數據顯示,全球此類手術總體成功率為88%,并發癥發生率約17%,主要包括術后尿失禁(8%)和吻合口瘺(4%)。并且,前列腺癌術后生化復發風險在5年內約為15%-30%,而腎移植患者因為長期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理論上其腫瘤復發率可能也會高于常人。因此,醫院將繼續對劉先生進行長期跟蹤隨訪。
我院泌尿中心主任牛亦農教授表示,本例手術的成功得益于"三融合":數字技術與外科手術的深度融合、泌尿外科與移植醫學的學科融合、精準治療與人文關懷的理念融合。這為移植患者的癌癥治療提供了重要寶貴經驗和治療路徑,對推動我國移植醫學和精準外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我院將聯合多家醫學中心開展多中心研究,以評估該治療模式的長期療效,為更多移植術后患者帶來健康希望。
(宣傳處)
下一篇: 我院舉行中哈神經調控學術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