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聚焦創新 共謀發展——CCRG 2025年會暨首屆北京門靜脈高壓及TIPS論壇成功舉辦
4月19日,中國肝硬化臨床研究協作組(CCRG)2025年會暨第四屆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門靜脈高壓多學科論壇、首屆北京門靜脈高壓及TIPS論壇在北京以線下+線上的形式盛大召開。本次盛會由北京整合醫學學會肝臟臨床病理學專業委員會、CCRG、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消化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主辦,我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首都醫科大學肝硬化及門脈高壓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共同承辦。會議得到了廣泛關注,線上觀看會議數量超52萬人次。
高朋滿座,凝聚智慧,共謀發展
本次大會主席,我院肝病中心趙新顏教授主持開幕式,他全面回顧了CCRG的發展歷程與成就。他指出,該協作組自2023年由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聯合創立以來,始終致力于肝硬化領域的臨床研究創新與診療規范優化。2025年,隨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的正式加入,協作組形成了覆蓋全國主要區域的學術網絡,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共享與互補。
大會顧問、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侯金林教授在致辭中深入闡述了臨床研究的重要意義。他指出,高質量的臨床研究是推動醫學進步的核心動力,也是改變臨床實踐的關鍵所在。他回顧了中國肝病學界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從早期的學習借鑒到如今的自主創新,中國學者在門靜脈高壓等研究領域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他強調,CCRG這一協作平臺充分體現了“團結協作、共謀發展”的理念,未來需要進一步整合優勢資源,在肝硬化診療新技術、新方法的探索中取得更多原創性成果,為全球肝病防治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我院副院長楊盈赤教授高度評價了CCRG成立三年來取得的顯著成就,特別是在肝硬化全病程管理體系建設方面的重要突破。他指出,協作組通過開展高質量的多中心臨床研究,不僅產出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果,更培養了一支高水平的臨床研究隊伍。面向未來,楊院長建議協作組應重點關注肝硬化并發癥的防治研究,同時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再生醫學等前沿技術,推動肝硬化診療水平的持續提升。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院長金榮華教授在致辭中提到,加入CCRG對地壇醫院而言既是榮譽也是責任。他結合自身從臨床醫生到醫院管理者的經歷,強調臨床研究的終極目標是改善患者預后。金院長詳細介紹了地壇醫院作為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在專科聯盟建設方面的工作進展,表示將全力支持CCRG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共同推動我國肝硬化診療標準的優化與創新。他特別指出,在新時代背景下,臨床醫生既要精進醫術,更要注重通過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來提升診療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主旨論壇:匯聚肝硬化診療新理念與新實踐
開幕式后,大會進入主旨論壇環節。本次主旨論壇匯聚肝硬化診療各領域的權威專家,從基礎研究到臨床實踐,從技術創新到規范推廣,全面展現了我國在該領域的最新成果。
首場學術環節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賈繼東教授以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王宇教授共同主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常委、常務副院長尤紅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侯金林教授,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魏來教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諸葛宇征教授分別進行了《門脈高壓的無創評價和逆轉》《乙肝臨床研究生態:從消除到功能性治愈》《肝細胞癌和門靜脈高壓》《HSOS的肝臟病理演變:從HSOS到PSVD?》的主題報告。
主旨論壇的第二場學術環節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張明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何福亮教授共同主持。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福全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薛揮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丁惠國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吳浩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曲偉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李坪教授分別進行了《如何提高TIPS的長期療效及降低風險》《TIPS術中栓塞策略》《門脈高壓癥伴胃靜脈曲張出血二級預防:胃鏡與放射介入?》《非肝硬化門脈高壓的分型與治療》《功能性分流一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失代償期治療的新思考》《超聲內鏡下食管胃旁靜脈曲張穿刺組織膠精準封閉術PCSS》的主題報告。
首屆北京門脈高壓及TIPS論壇:聚焦創新技術與臨床實踐
作為本次大會的重要內容,首屆北京門脈高壓及TIPS論壇開創性地搭建了我國門脈高壓診療領域的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聚焦門脈高壓診療新技術、新理念,共同探討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前沿進展。
第一場學術環節聚焦肝硬化臨床研究與門脈高壓管理,由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馮對平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韓平教授共同主持。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陳金軍教授在“做好肝硬化臨床研究,解決未被滿足臨床需求”報告中指出,當前亟需開展更多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研究,填補現有治療空白。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羅薛峰教授在“P-TIPS:現實很骨感”報告中客觀分析了該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局限性與改進方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段峰教授在“門靜脈癌栓開通:how and when?”報告中詳細闡述了手術時機選擇與技術要點。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王琦教授在“肝硬化再代償對門脈高壓管理的啟示”報告中分享了疾病逆轉后的長期管理策略。
第二場學術環節關注門脈高壓評估與技術創新,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張偉教授、段維佳教授共同主持。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孫剛教授在“HVPG 指導的全程管理”報告中強調血流動力學監測對個體化治療的重要性。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趙新顏教授在“門脈高壓的病理基礎”報告中系統梳理了疾病發生發展的關鍵機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魏紅濤教授在“超聲內鏡在胃底靜脈曲張中的應用”報告中展示了微創技術的精準優勢。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張峰教授在“EUS 輔助下的 TIPS 技術”報告中分享了內鏡引導的創新手術經驗。
第三場學術環節則側重并發癥防治與多學科協作,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歐曉娟教授、武麗娜教授共同主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李建軍教授在“酪酸梭菌降低 TIPS 后肝性腦病的發生”報告中提供了微生態調節的新思路。湖南省人民醫院孫林教授在“分流道閉塞的再通策略”報告中總結了復雜病例的處理經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楊松教授在“腸道微生態與門脈高壓”報告中揭示了菌群-腸-肝軸的重要作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李暉教授在“門脈高壓對肺循環的影響”報告中拓展了多系統并發癥的認知視野。
最后一場學術環節重點探討了復雜病例管理與綜合治療,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何福亮教授、王倩怡教授共同主持。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朱冰教授在“復雜門脈血栓的 TIPS 治療”報告中分享了高難度手術的技術突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張珂教授在“合并門脈高壓患者的腹部外科手術”報告中強調了圍術期管理的特殊考量。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王宇教授在“門靜脈高壓的藥物-內鏡-介入-移植全鏈條治療”報告中系統介紹了北京友誼醫院多學科協作的綜合治療模式與經驗。
本屆論壇充分展現了我國在門脈高壓診療領域的最新進展,為與會者帶來了一場話題豐富、內容深刻的學術盛宴。此次論壇的精彩呈現為我國門脈高壓診療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眾多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下,門脈高壓診療領域必將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內容來源:“國際肝病”微信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