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概況
耳鳴是指在沒有外界聲音刺激下產生的一種主觀聽覺感知,按節律分為搏動性與非搏動性,人群患病率約15%。該癥狀長期存在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導致焦慮、抑郁、睡眠障礙等,嚴重者出現自殺行為。此外,部分耳鳴患者存在影響生命健康的器質性病因,需要盡早治療。
首都醫科大學耳鳴臨床治療與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長期聚焦基于多模態影像學的耳鳴病因評價、致鳴機制探索以及針對性臨床治療。在中心主任王振常院士帶領下,融合了放射科、耳科、放射介入科、神經內科、超聲科等專業的權威專家團隊,形成了多學科協作的工作模式,能夠為患者提供最佳的個體化診療手段。
非搏動性耳鳴
非搏動性耳鳴主要指的是主觀性耳鳴,按病因進一步分為特發性耳鳴(無明確病因)和繼發性耳鳴(除感音神經性耳聾外存在其他明確病因)。特發性耳鳴病因尚不清楚。繼發性耳鳴的主要病因有耳毒性藥物引起的耳鳴、梅尼埃病、偏頭痛、外耳道炎、中耳炎,咽鼓管功能紊亂、耳硬化癥、腫瘤等,但即使去除病因后耳鳴仍可能存在。因此,大量研究證實外周聽覺系統病變,如噪聲暴露或耳蝸病變導致的聽力下降,是主觀性耳鳴的觸發因素。而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聽覺系統、邊緣系統等的可塑性改變是主觀性耳鳴發生和維持的關鍵。
搏動性耳鳴
搏動性耳鳴表現為耳內呼呼狀、嗡嗡狀、咚咚狀的節律性噪聲,頻率多與心跳、脈搏一致,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非搏動性耳鳴經常找不到病因不同,搏動性耳鳴經全面檢查后多可發現多種潛在相關異常。針對責任原因或最大權重因素治療后,噪聲可明顯好轉或完全消失。如何精準判定責任原因或最大權重因素是決定療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