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眼底篩查不容忽視
對于孕36周以下、低出生體重、長時間吸氧的早產兒,其未血管化的視網膜會發生纖維血管瘤增生、收縮,并進一步引起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和失明。這種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是一種可控制的致盲性眼病,防盲的關鍵是早期發現、及時干預。8月16日,我院眼科主任醫師王康就為這樣一位早產兒靜靜(化名)成功實施了右眼玻璃體腔注藥術。
早產兒靜靜(28+3周)6月5日出生,出生時體重僅1200克,因窒息復蘇后1小時轉入兒科新生兒監護室。靜靜被診斷為:早產兒、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Ⅱ級)、新生兒肺炎、新生兒窒息(輕度)、極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貧血、右眼視網膜病變Ⅱ區Ⅰ期、腦電圖異常、低鈣血癥、低鉀血癥、卵圓孔未閉(0.13cm)、中性粒細胞減少癥、高乳酸血癥等。
25天后,眼科專家王康去兒科病房常規篩查時發現,患兒雙眼下方視網膜各見2處出血斑,診斷為視網膜出血。2周后眼科專家再次會診,為患兒散瞳,詳細查眼底,進一步明確診斷為,右眼視網膜病變Ⅱ區Ⅰ期,專家建議繼續觀察。
在之后的眼科門診復查,出生2個多月的靜靜被進一步確診為右眼視網膜病變Ⅱ區Ⅲ期+病變。王康首先與患兒家長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并根據臨床要求,強調患兒必須在72小時內得到及時治療,否則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視力損害。治療方法將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注入患側眼部玻璃體內,以抑制視網膜血管新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是視網膜新生血管的主要作用因子,較傳統激光治療,其副作用小,患兒痛苦也會明顯減輕。王康向家長詳細介紹了患兒的病情及手術的必要性。經耐心、詳盡的介紹和溝通,得到了患兒家長的同意與理解,并同意為患兒行玻璃體腔注藥治療。經充分的術前準備,在兒科、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王康成功為患兒實施了右眼玻璃體腔注藥術。日前,患兒恢復良好并已順利出院。
專家提醒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生兒重癥醫學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低體重早產兒得以存活,但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由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生在眼底,早期不能通過眼睛表面發現,因此要盡早進行眼底檢查。部分早產兒因醫療條件所限或家長未能引起足夠重視,而未能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其結果很可能導致寶寶后期雙眼幾近失明,并失去治療的最佳時機。
王康強調,早產兒眼底篩查不容忽視!他建議,早產兒出生后4至6周,或者矯正胎齡32周開始應進行首次篩查。如果第一次篩查正常,2至3周后復查。胎齡34周以上的,首次篩查正常,需4周后復查,直至視網膜血管發育完成,結束篩查。
我院眼科依托大型三甲綜合醫院優勢,結合兒科、內科、外科和麻醉科等多個科室,成立了首都醫科大學眼科學院眼與血管病中心。該中心致力于診治各種全身疾病導致的眼科病變,其中,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的綜合防治是工作的重點之一。
(文/鄭楊 圖/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