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援藏專家完成西藏首例內鏡黏膜下腫瘤挖除術
“間斷性腹脹、便秘2年,再發1天……”當瓊吉(化名)腹脹難忍住進拉薩市人民醫院時,她還不知道面對自己的是什么。完善檢查后診斷結果上,“高危間質瘤”五個大字讓瓊吉心情十分沉重。治療這種疾病,在西藏,因醫療條件有限,只能選擇做手術切除部分含瘤的胃。手術創傷很大,瓊吉對手術非常恐懼。不過瓊吉是幸運的,來自北京的援藏醫療專家魏紅濤解決了她的困擾,不用大手術,使用胃鏡就成功切除了腫瘤,同時也解決了她的心病,而這個操作也是在西藏成功實施的首例ESE。當瓊吉從病床上蘇醒后,她說現在最想做的就是對自己的救命恩人說一聲感謝。像瓊吉一樣的患者還有很多,他們在北京援藏專家們的救助下重獲新生。
自2015年黨中央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正式作出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的重要部署,四年多以來,北京市先后有五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奔赴西藏進行醫療對口支援。我院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截至今年10月,醫院分多個批次共派出10名醫療干部駐藏支援,通過環境建設、人才培養、制度建設等方面工作,助力拉薩市人民醫院從“創三甲”走向“強三甲”,為實現當地患者“大病不出藏”的目標,推進健康拉薩貢獻力量。
驕人成績的背后,離不開的是援藏醫生們的辛勤付出,我院消化內科醫生魏紅濤正是援藏醫療隊的一名成員。艱苦的生活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嚴重的高原反應,面對重重困難他沒有退縮。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他堅守崗位努力奮斗,為促進當地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邊疆地區和諧穩定貢獻一份力量。
雪頓節是藏族的重要節日,是體現藏族文化傳承綿延的節日,而在這個歡慶的日子,魏紅濤仍然奮戰在醫療一線。雪頓節當晚,拉薩市人民醫院急診接收了60多歲的女性患者卓瑪(化名),初步判斷其為急性消化道活動性大出血,低血壓休克狀態。魏紅濤經胃鏡觀察后發現,患者胃腔內充滿新鮮血凝塊,胃體、胃竇多發巨大潰瘍伴出血,病情危重。魏紅濤頂住壓力,在科室成員的通力合作下,進行內鏡下治療止血搶救,使患者脫離了生命危險。術后患者恢復良好,未再發出血。
熟練地操作、嫻熟地配合,很難想象這才是魏紅濤來到拉薩市人民醫院工作的第一個月,而此次手術,已經是他入藏以來的第四次急診內鏡下止血搶救。
在初到拉薩的第一周,魏紅濤就被通知參加一個院際急會診,患者是一名21歲的年輕戰士,消化道大出血,情況緊急,需要急診內鏡下止血。但因患者病變位置距回盲瓣太近,手術操作難度較大,對醫生是很大的挑戰。魏紅濤本著救人為上的原則,頂住壓力,運用嫻熟的內鏡技術成功止血,挽救了戰士的生命。
歷經多次血戰,魏紅濤也仿佛成為了一名雪域高原上的戰士,他與消化團隊在與死神的斗爭中,爭分奪秒,屢創戰功,挽救了一條條寶貴的生命。
為了提升當地醫療質量,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的治療,以魏紅濤為代表的援藏醫生們將更多先進的消化內鏡技術帶到了拉薩,他們將曾經難以治愈的疑難雜癥,變為可以治療的疾病,為更多患者帶去生的希望。
9月的一天,腹脹難忍的瓊吉來到了拉薩市人民醫院。入科后檢查胃鏡提示胃竇黏膜下隆起性病變,超聲內鏡(EUS)結果顯示,胃竇固有肌層低回聲病變,內部回聲不均勻,考慮“間質瘤”。魏紅濤帶領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等消化內科醫療團隊針對該患者的診治進行詳細充分的病情分析及術前討論、并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后,決定采用“內鏡黏膜下腫瘤挖除術(ESE)”治療并成功實施。此次手術,是西藏成功實施的首例ESE。
ESE是主要用于切除消化道腔內生長為主的良性或低度惡性黏膜下腫瘤(如間質瘤、平滑肌瘤等)的技術。以往固有肌層的腫瘤是內鏡手術的禁區,此類患者多選擇外科手術,痛苦大,費用高,對身體影響大,康復緩慢。隨著近年來內鏡技術的發展,具有創傷小、恢復快、費用少等優點的內鏡下治療技術逐漸成為主流。
此次手術的成功實施填補了西藏在該項消化內鏡技術上的空白。魏紅濤表示“ESE是消化內鏡四級手術,操作難,技術要求高,這臺手術的成功實施也標志著拉薩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在胃腸道疾病內鏡微創治療領域中邁上新的臺階。”在此之前,魏紅濤已帶領團隊成功完成了拉薩市人民醫院第一例超聲內鏡檢查,此次ESE手術的成功實施更是為西藏消化內科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不忘初心再出發,牢記使命譜新篇。魏紅濤是數百名北京組團式援藏醫療隊成員中的普通一員,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是他們內心的堅守。他們用愛心與耐心,為雪域高原的人民帶去溫暖和希望。他們用真心與真情,構筑起與高原人民間的友誼之橋。他們用高超的醫技與醫者的仁人之心,為西藏各民族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