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榮獲北京市發明專利獎 成為首家獲獎醫療機構
4月20日上午,2021年北京市發明專利獎頒獎大會暨京津冀促進知識產權運用工作會順利舉行,36項高精尖領域發明專利獲得表彰,我院與海斯凱爾公司聯合研發的專利項目“基于彈性檢測設備的健康狀況分析方法及系統”名列其中,榮獲北京市發明專利獎二等獎。我院成為首家獲此殊榮的醫療機構。我院肝病中心主任、北京臨床醫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賈繼東教授參加大會并領獎。
北京市發明專利獎每2年舉辦一次,是對北京市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的創新激勵,該獎項對積極運用專利制度、推動技術創新和促進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利權人和發明人予以表彰。至今已舉辦了六屆,獲獎專利代表了北京科技創新最高水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肝穿刺活檢是評估纖維化的“金標準”。但肝穿為有創檢查,存在出血風險,檢查成本較高且可重復性差,判讀結果易受病理學醫生主觀影響,基于上述內容,肝穿刺活檢在臨床實踐中應用受限。因此,如何實現肝纖維化的無創、準確及快速診斷,成為亟待解決的臨床問題。
為滿足上述臨床實踐需求,以我院肝病中心賈繼東教授、歐曉娟教授和尤紅教授為核心成員的臨床團隊提出開展肝纖維化無創檢測的研發,通過與海斯凱爾研發團隊合作,歷經數年的研制和臨床摸索,成功研發“基于彈性檢測設備的健康狀況分析方法及系統”。
此次獲獎專利是大數據醫療和遠程醫療在彈性檢測領域的完美結合,是繼彈性檢測基本原理實現后又一開拓性創新,極大地擴展了彈性檢測技術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作為肝纖維化無創診斷的重要檢測手段,該技術的應用極大的減少了慢性肝病患者肝穿刺活檢診斷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病例數量,降低了肝穿相關的住院時間及診療費用,減少了肝穿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極大提高了肝纖維化、早期肝硬化檢出率,對降低慢性肝病相關終點事件(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門脈高壓相關并發癥和死亡)具有重要意義。
我院積極組織該技術的推廣培訓,成功推廣北京、貴州、天津等其他地區多家醫療機構。以理論授課、操作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對來自全國的醫務人員進行理論及實操培訓,極大的提高了醫護人員對肝纖維化無創診斷的認識和知曉率,提高了慢性肝病肝纖維化的規范化診治,讓更多患者受益。
我院肝病中心是國內最早開展肝纖維化研究的中心之一,目前在賈繼東教授的帶領下,逐漸形成了以“慢性肝病肝纖維化的發生機制、無創診斷和新治療方法”為特色的核心研究方向。通過與全國多家三級甲等醫院的聯合,明確了我國肝彈性診斷界值,建立了基于肝彈性測定的肝纖維化逆轉及臨床終點事件(肝硬化失代償、肝細胞癌及死亡)的無創預測模型,并牽頭組織撰寫了全國肝纖維化相關指南。
團隊負責人賈繼東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亞太地區肝病學會主席、國際肝病學會主席等職務,入選“北京學者”計劃、北京市醫管局“使命人才計劃”、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和北京市科委“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并先后擔任“十一五” 、“十二五”、“十三五”傳染病重大專項總體組專家。
團隊成員歐曉娟教授、尤紅教授是肝纖維化無創診斷領域學科帶頭人,在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等學術團體擔任重要職務,并牽頭組織撰寫了《瞬時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肝纖維化專家共識 (2018年更新版)》。
(科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