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中心成功完成我院首例3T MRI CRT-D植入手術
近日,我院心血管中心彭暉、孫志軍團隊成功為一名老年患者植入3T核磁兼容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心律轉復除顫器(3T MRI CRT-D)。這是我院首例、北京市第2例、國內(不含港澳臺)第4例3T MRI CRT-D植入手術。就此,我院躋身國內具有實施此類復雜器械植入手術能力的先進醫院行列,為醫院心衰患者的治療開啟了新的篇章。
72歲的張叔叔既往有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病史,自6年前起,多次因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住院治療,長期服用治療慢性心衰的藥物。今年7月,患者因喘憋癥狀加重不能平臥,來到我院心內科就診。
入院后,經過完善檢查后發現,心臟超聲提示左室射血分數(LVEF)Simpson法19%(2年前超聲心動圖顯示LVEF 30%),左房左室顯著增大,整體室壁運動減弱;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LBBB),心電圖QRS波時限151 ms;24小時動態心電圖提示頻發室早、短陣室速;冠脈造影顯示雙支病變,前降支和右冠狀動脈輕度狹窄。
綜合患者癥狀、病史以及各項檢查結果,根據《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心血管中心主任醫師彭暉、副主任醫師孫志軍認為患者符合CRT-D植入的IA類適應癥,可以選擇CRT-D植入治療方案。
CRT-D植入術目前是起搏領域最復雜的術式之一,主要難點在于左室電極的植入,需要選擇最延遲部位靶靜脈植入左室電極,但是靶靜脈尋找面臨諸多難題,例如部分患者靶靜脈可能缺失,或者迂曲纖細等原因導致左室電極無法通過甚至無法固定,給手術操作帶來未知的挑戰。同時左室電極植入還要考慮避免膈神經刺激、選擇最小起搏閾值,以達到最優的左室起搏位點。為確保手術成功,彭暉、孫志軍手術團隊對患者身體狀況和病情反復評估綜合分析,制定了詳細手術方案。
手術當日,治療團隊為張叔叔植入3T MRI CRT-D。術中左室電極植入順利,超選左室靶靜脈后左室電極一步到位,植入在左室最延遲部位:左室側靜脈,閾值僅為0.75V/0.4ms;后續順利植入心房電極及右室除顫電極,各項參數測試良好,連接好電極及機器,完美結束手術。術后經參數優化,QRS波寬度由術前151ms縮短為122ms,提示心臟電學再同步化效果顯著。
術后患者恢復良好,1周后復查超聲心動圖顯示左室射血分數(LVEF)Simpson法升至28.2%,喘憋、氣短等心衰癥狀完全緩解,可完全平臥位。
心力衰竭是臨床上高發的心血管疾病,特別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其發病率不斷增高。有研究顯示重度心力衰竭的5年存活率僅為50%左右,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很多患者心功能逐步惡化,最后導致死亡。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是目前治療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合并射血分數減低心衰的最有效器械療法,可明顯緩解心衰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和猝死發生率等。
中國數據顯示,對于心衰患者,10年內MRI掃描需求高達41%。MRI相比于CT,對軟組織成像更優,無輻射更安全,是卒中、背部疼痛、關節及軟組織檢查臨床首選的成像方式。但是MRI掃描時強大的磁場環境會對CRT-D產生嚴重的影響,例如:電極頭端發熱、閾值升高、機殼震動等。因此長期以來,磁共振檢查是傳統CRT-D植入術后的絕對禁區。
我院心血管中心起搏電生理專家彭暉介紹:“3T MRI CRT-D的到來對心衰患者而言意義重大,打破了以往接受MRI檢查的桎梏,徹底改變了我國以往心衰病人植入CRT-D后,無法安全接受磁共振檢查的歷史。”
孫志軍介紹:“心衰患者可以放心接受更全面、精準的磁共振掃描,獲取更佳的醫療救治方案;心內科醫生可以放心推薦心衰患者接受磁共振掃描;放射科醫生可以放心CRT-D在3T MRI掃描的安全性。希望該創新心衰器械療法可以普及,讓更多心衰患者獲益。”(心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