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友誼故事】搶救生命不中斷 每個假期都是“勞動節”
今年國慶與中秋的“狹路相逢”,讓大家擁有了一個超長待機的假期。翻看朋友圈,里面曬著各路美景、各種美食,對大多數人來說,長假是充實而有趣的。但在這里,很多人放棄了出游的機會,在放假前就已向單位主動打了報告:“有需要隨時叫我,隨叫隨到!”他們的假期是這樣度過的……
“假期突降手術”對他們來說已是常態
10月1日晚上,我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朱一辰結束了24小時的值班任務,回到家中準備休息。突如其來的電話打消了他的倦意:有幾名器官捐獻志愿者病危,將有2-4個器官可供移植。得到這個消息,朱一辰迅速開始通知腎移植組的同事們。由于大家非常清楚器官移植的緊迫性和對于患者的重要意義,盡管是長假的第一個夜晚,朱一辰的通知過程也沒有任何困難,反而收到了同事們滿滿的支持。
10月2日15:00,器官被順利送到了我院。16:00,一切準備完成,手術開始。8名手術醫生、5名護士及3名麻醉醫生在手術室里一站就是7個小時。晚上23:30,兩臺手術順利結束。由于器官移植手術的特殊性,患者的術后監測也格外重要。朱一辰和同事們沒有立刻回家休息,而是留在醫院,直到10月3日上午,患者一切表現正常,才放心離開。
剛到家就被“召回”搶救生命假期不中斷
10月2日,剛回到四川老家的我院肝移植中心主任朱志軍慶幸自己搶到了飛機票,當天又馬不停蹄飛回北京,開始了長達十多個小時的兩臺肝移植手術。
接受手術的是位50多歲的外地患者,5年前進行過肝移植,但出現了膽道并發癥,肝臟功能越來越差。2周前,患者來到我院就診,5天前病情突然加重,陷入深度昏迷狀態,轉入重癥監護室治療。
隨著捐獻器官的出現,患者迎來了這場生命接力。參與手術的主要醫護人員共有5位,除了朱志軍,還有一位也是從外地被臨時召回,他們通過長達6個多小時的手術為患者植入了健康的肝臟。
當天晚上,休息幾個小時后,朱志軍又開始了第二臺高難度手術。這位外地男性患者今年40多歲,已經在醫院等待半年多,前陣子出現消化道大出血狀況。這臺移植手術通宵完成,持續到10月3日早上9點才結束,彼時,接受第一臺手術的患者已從昏迷中蘇醒。
對于返鄉當天就被緊急召回的情況,朱志軍早已習慣了。想要進行移植手術,患者必須等待到合適的捐獻器官,除非是親屬之間捐獻器官活體移植,否則,器官的移植捐獻都是“臨時事件”。對醫生來說,出現適配器官就意味著患者有了珍貴的康復機會,一旦錯過,可能再也等不到下一次,想要爭分奪秒地挽救患者,為了放假而將手術延后,是絕不可能的事。
10月3日早上6時,朱志軍發出一條朋友圈消息。朱志軍的微信朋友圈就像是一本優等生的課堂筆記,經常能見到大型手術后的回顧及總結,唯一不同的是,發出這條消息的朱志軍,這次原本應該在四川老家,和親人享受國慶假期。
迎接“中秋寶寶”團圓佳節不停歇
10月4日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中秋,在闔家團圓的時刻,當晚21:30,我院國際醫療中心喜迎一名“中秋寶寶”。從孕婦產兆初現到急診入院再到產房待產,急診科、婦產科、住院處、產房、手術室、麻醉科、兒科、國際醫療中心等科室通力配合協作,歷經了12小時,終于迎來了一名健康的嬰兒,在這個團圓喜悅的日子,他們母嬰的安康是給參與手術的醫護人員最好的節日禮物!
應對突發 生死競速 挽救猝死患者生命
長假最后一天上午10:55,我院急診科分診臺護士苗利芹聽到了病人家屬的呼喊聲,“大夫,大夫,我老公倒地上了。”她立刻拿起簡易呼吸器去搶救病人,就在同時另一名護士于亞寧馬上通知了內科診室醫生并啟動了院內急救系統。
“患者胸痛半小時來診,突發意識喪失,頸脈動脈未及搏動,考慮心源性猝死,立即搶救!”迅速趕來的急診內科醫生李科果斷地說道。
準備平車、抬置患者,幾名護士分工明確,迅速地協同醫生將病人安置平穩,與此同時李科同另一名內科診室醫生鄧彥俊來到病人身旁快速地輪流給予胸外按壓,并將病人及時的推至搶救室準備開始全力搶救!
抵達搶救室后,他們迅速開放病人靜脈通路,連接paddle導聯示波,并立即予病人200焦耳體外非同步電除顫。在幾次緊急又有序的醫護默契配合后,病人的脈搏終于恢復,意識也漸漸清醒。此時,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看一眼時間:11:00,如此多的動作,一共用時5分鐘,因為大家都懂得,時間,對于搶救一個生命有多重要。
在大家與親朋團聚,外出旅行,盡情享受著假期的休閑時光時,廣大的醫護人員始終堅守在崗位上,為老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在朱一辰看來,這就是職業精神,“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崗位,就要把它做好,也不是什么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兒,這就是我們醫生的職業”。參與手術的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林俊說,對醫生而言,任何時候有手術需要到崗都是很正常的,“雖然我們把國慶節過成了勞動節,但是只要患者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張小妹 戴軒 黃星 鄧彥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