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膏藥雖好用,但別多貼哦
腰酸背痛、肩頸不適,一貼膏藥緩解疼痛,成本也低,成為很多人的必備藥品。但不少人貼完膏藥后,會出現過敏疼痛等癥狀,這是怎么回事呢?貼膏藥又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膏藥,是中藥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著作中都有關于膏藥的記載。一般來說膏藥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活血消腫類,適用于關節疼痛、活動不利、肌肉麻木、扭挫傷,可伴有局部刺痛,皮膚暗沉等癥狀。如活血止痛膏、消痛貼膏、云南白藥膏、接骨膏等。
二是溫熱類,適用于風寒引起的腰痛、關節痛、寒濕傷筋、陳傷勞損等,尤其適用于關節發涼,熱敷后減輕,怕風寒等癥狀。如狗皮膏藥、骨通貼膏等。
三是所有有特殊用途類的膏藥,如治療小兒腹瀉的臍貼,重點預防呼吸道疾病的三伏貼等。
膏藥雖是外用藥品,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禁忌人群有:
一是過敏體質者。制作膏藥的藥材中可能有生姜、肉桂、白芥子、麻黃等揮發性成分,容易穿透皮膚以達療效,但它們同樣容易引起皮膚過敏。對于過敏體質者,容易出現皮疹、皮膚紅腫、瘙癢等情況。
二是骨折患者。摔倒、碰撞后關節疼痛的患者需提防骨折可能,盲目選擇膏藥貼敷有可能耽誤、加重病情,造成關節畸形。
三是孕婦及經期女性。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沒藥、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藥,孕婦均應禁用。特別是孕婦的臍部、腹部、腰骶部都不宜膏藥,以免局部透皮刺激引起流產。女性患者在月經來潮期間也不建議使用膏藥。
四是痛風患者。很多人關節疼痛,都會自己到藥店買一貼膏藥貼到疼痛部位,但是如果關節疼痛是痛風導致的,貼膏藥不但不會減輕痛苦反而還會適得其反,膏藥對皮膚產生刺激,會加重局部充血,加重疼痛。
使用膏藥應在8-12小時后就揭下,讓皮膚透透氣,以免產生皮疹。在貼膏藥之前最好用清水清理擦拭皮膚表面,避免細菌的滋生。皮膚易過敏者應選擇輕薄透氣的膏藥,當貼敷膏藥的局部皮膚有創傷、潰瘍、感染時,應立即停止使用。糖尿病、血液病患者,孕婦和兒童要慎用。
如果已經出現過敏反應,且癥狀比較嚴重時需藥物治療。除了口服藥物,也可選擇外用藥緩解皮膚不適,如可以使用大黃、黃柏、黃芩、苦參等份煎水外涂,可減輕皮膚紅腫、瘙癢。 (中醫科 段佳易、李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