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龔樹生教授榮登“中國好人榜”
4月2日,“中國好人榜”3月榜單發布,北京市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我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龔樹生當選敬業奉獻“中國好人”。
“中國好人榜”是由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組織開展的網上“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所產生的月度榜單道德模范分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五類。在3月份的推選中,活動共收到各地網民舉薦的好人好事線索126萬件,參與點贊評議的網友累計超過3100萬人次。
龔樹生,中共黨員,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我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常委,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耳科學組組長。
龔樹生出生在湖北赤壁的一個農民家庭,生活的清苦并未磨滅他對醫學夢想的熱情,靠著多年的堅持和努力,他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二批大學生中的一員,踏入醫學的門檻。13年后,他成為武漢協和醫院耳鼻喉科第一位醫學博士。
從醫以來,龔樹生長期從事耳科學臨床和基礎研究,對醫學事業的執著讓他多年來保持了勤學不倦、精益求精的習慣。他在醫學相關領域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論文30余篇。承擔多項課題,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他對知識無私傳播,更關注邊遠山區的發展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業余時間不是在和同道交流、促進學科發展的會場,就是在帶領團隊進行扶植、義診和科普宣傳的社區。呼吁和帶領專業人士走進弱勢群體,不遺余力的投身慈善活動,是當前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第五屆專家指導委員會的主委,聯合聽力相關的各行各業共同為中國的聽力學事業做出貢獻!
做醫生
——大醫精誠,始于至善
龔樹生是中華醫學科技獎、湖北省科技進步獎獲得者,是“京城好醫生”、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優秀共產黨員”,我院“優秀黨務工作者”,第六屆“首都十大健康衛士”提名獎獲得者,他曾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十百千”十層次人才、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人才學科帶頭人……層層光環的背后,是龔樹生對待患者如親人般的嘔心瀝血,是數十年如一日志在斬除疾患的鍥而不舍,是在學術領域的徹夜攻堅、精益求精,是一位形象立體的“扶傷濟世,敬德修業,仁愛博精”的大家。
他擅長耳顯微外科學,尤其是在中耳疾病的外科治療與聽力重建、人工耳蝸植入術、振動聲橋植入術、BAHA植入術、骨橋植入術、搏動性耳鳴、面神經及眩暈等疾病的顯微外科治療方面頗有建樹。因術后聽力恢復效果好、干耳率高而受到同行的一致認同和患者的廣泛好評。
曾有一位嚴重搏動性耳鳴的患者,2年看了20多家醫院的100多名大夫,做了各種各樣的檢查,花費了30多萬元,可是治療毫無效果,患者一度想自殺,絕望之際在好大夫網站上給龔樹生發了一個留言“絕望耳鳴患者求診”,第二天龔樹生就給了回復。在與患者反復溝通后,他建議患者親自到北京就診。初次接觸和認識這樣復雜的病案,縱橫交織的檢查資料,毫無頭緒的診療思路,也使得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但憑著多年的耳科學經驗和對患者的高度責任感,他從未想過放棄,而是詳盡地整理和收集詳盡的血管相關檢查,經過多番研究與會診,他初步判定該患者的耳鳴是由乙狀竇相關病變引起的。
病因找到了,解決起來卻更不容易。對于這樣的患者,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通過手術把缺損補上。但因缺損位置比較隱蔽,且患者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壓,手術難度較高,風險很大。但是,龔樹生卻毅然擔起了風險,為患者實施這一高難手術。經過3個多小時的艱苦努力,手術終于順利完成。
術后,讓患者備受折磨的耳鳴消失了,身體和精神都漸漸恢復,更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氣和希望。正是因為有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龔樹生在搏動性耳鳴的診療領域才有了如今的建樹。
每到龔樹生的門診日,耳鼻喉科的診區內總是異常地擁擠,他診室里的燈更是常明到晚上七八點。他的學生總說:“老師,您少加點號吧。每次出門診都是六七個小時,連喝口水、上個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您太累了!”但他卻總是語重心長地說:“病人都是天南海北不遠萬里來的,就是為了找我看??;每個病人我也就診療十幾分鐘,我覺得心有愧疚,這點困難不算什么,能看就盡量看吧?!?/span>
龔樹生總是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對于每位患者的提問,他都耐心認真地解答;對于來京就醫不便的患者,他就利用不多的休息時間,在網絡平臺細心回答,為此,工作到夜里十二點已是他的常態,很多患者都是在一覺醒來,驚喜地看到了自己焦灼等待的答案;對于經濟上有困難的患者,他總是盡量幫助減少治療費。
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龔樹生恪守前輩教導,恪守醫者仁心,三十余年行醫路,他走的辛苦卻堅定,他將繼續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做公益
——不遺余力,只為聽障兒童早回有聲世界
一位胸懷大愛的醫者,施與愛,也傳遞愛。
在龔樹生的眾多患者中,有一位來自陜西的企業家。他感恩于人工耳蝸為他重新打開有聲世界之門,感謝龔樹生為他帶來的新生,一直想通過各種方式表達感謝,龔樹生就和他說:“我個人并不需要感謝,但現在有很多幼兒也生活在無聲世界,需要進行耳蝸植入,卻因為經濟原因被耽誤了?!痹谠敿毩私馇闆r后,老先生出資成立了“友誼愛耳慈善基金”,希望幫助更多像他一樣受困于無聲世界、渴望感知美好生活的患者。自2015年7月正式啟動至今,友誼愛耳基金已資助12歲以下聽障患兒百余人,資助金額120萬元。該公益項目為聽障兒童家庭減輕了經濟負擔,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來自福利院的彬彬,因先天性耳聾和白內障,被父母遺棄街頭,在北京友誼醫院,他成功接受了免費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當小家伙因術后開機第一次聽到來自這個世界的聲音時,驚嚇得嚎啕大哭。龔樹生卻開心地笑了。他說:“孩子能看見,能聽見,這將徹底改變他的人生,這是我們作為醫生最大的價值?!?/span>
此外,自2017年起,在龔樹生和團隊的努力下,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喉科陸續啟動了“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友誼老年耳蝸項目”、“MED-EL-友誼愛耳慈善項目”等,為十余名患者減免人工耳蝸設備費200余萬元。
2015年以來,龔樹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祖國邊遠地區患者就醫困難的局面,他組織團隊成員先后十余次奔赴祖國各地醫院進行義診,為了將更先進的醫療技術帶到患者身邊,他們不辭辛勞將各種檢查設備及外科手術器械打包背到義診所在醫院,解除了患者長途跋涉的辛勞以及醫療費用帶來的后顧之憂,同時,享受到更為優質的醫療服務。3年以來,他義診的足跡遍布新疆和田地區、青海省玉樹州、云南省紅河州等祖國各地。
做學問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今成績的取得與龔樹生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學苦練是分不開的。龔樹生從小對學習充滿了興趣,憑著對醫學的熱情和一刻也不放松的刻苦學習,于1979年考入了咸寧醫學院,畢業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留校任教。繁忙的工作沒有磨滅他對知識的渴望,1987年他順利考入同濟醫科大學,1992年獲得博士學位,成為當時科室里第一個博士。
由于歷史原因,他在英語的聽說方面并不熟練,為了能順利與外國學者交流和溝通,他至今仍保持著每天聽英語新聞的習慣。
為了做學問,他舍棄了很多個人生活的時間。即使是在相濡以沫的夫人因病住院和腿部骨折期間,他也只能一邊揪心不已,一邊委托家人和朋友照料,而他自己卻利用工作之余的每一點空隙時間,往返于實驗室、學習班和各類學術會議之間,努力地鉆研與提升自己。為此,他常對學生們說:“你們的師母不容易,我問心有愧??!但作為一名醫生,如果停止了學習,那將可能影響對患者疾病的診斷和療效!”
龔樹生為內耳疾病基礎研究深入進展及耳科臨床工作改善精進提供了有力基石。尤其是自2010年開始總結乙狀竇相關血管搏動性耳鳴患者的發病特點,探索更為嚴謹的診斷條件、總結手術效果及各種因素對于患者預后的影響、改進手術方式,現陸續針對此項工作發表SCI論文8篇,成為目前有關乙狀竇相關病變致搏動性耳鳴總結病例數最多、乙狀竇憩室外科治療的病例數最多的一項研究。
做老師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作為導師,在學習上,龔樹生對學生總是嚴格要求,每月定期組織召開會議與學生們討論交流,解答學生們提出的臨床問題和科研困惑,同時提出下階段的要求;門診診療過程中也會耐心的教導學生們應該怎樣診斷和治療疾病,學生們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同時,龔樹生給了學生們父親般的關懷。一次,門診來了一位換藥的老人,幾名女學生就趕忙做起了換藥前的準備,誰知道龔樹生一臉嚴肅的請她們出去,待換藥完畢把病人送走后才把她們叫到跟前說:“這是個腫瘤患者,在局部進行了放射治療,可能會對你們女孩子以后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才讓你們離得遠一些?!备袆拥耐瑫r有位女學生反問道:“那對您不也有影響嗎?”龔樹生笑了笑說:“我老了,沒事的。”盡管臨床和行政任務如此繁忙,但他總是會時不時地問起他的學生:“最近生活怎么樣?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
他的學生們常說:“學貴得師,亦貴得友,我們何其幸運!”
做學科帶頭人
——爭先創優,帶領科室快速發展
龔樹生自2015年1月1日調入北京友誼醫院并任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他上任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激發醫護人員的工作激情,逐一了解員工的職業發展需求,提供合理建議和有力支持。
第一次全科大會令全體員工至今印象深刻,會議從下午四點半一直開到晚上九點半,龔樹生提出了自己籌謀良久的科室發展規劃,并請所有員工一一發言,其中,科室的“頂梁柱”之一——鼻科知名專家馬有祥主任動情又幽默地表示:“被您這么一忽悠,看來我們這些老人還得再拼幾年!”科室的護士老大姐張萍在會上激動地哭了,她說:“真希望看見科室能有新的發展?!?/span>
4年多以來,龔樹生漸漸成為了大家的“主心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讓科室有了長足的發展。他新設醫療、教學、科研和綜合秘書,充分發揮年輕人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科室的建設和管理。在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的同時,龔樹生帶領科室進行科研攻關,科研工作也有了許多項歷史性突破。為快速提高科室影響力,龔樹生帶領科室成員建立微信平臺,進行科普宣傳和科室動態宣傳;結合愛鼻日、愛耳日、嗓音日、睡眠日等進行一系列義診和科普活動;動員本科醫師全員開通好大夫平臺;參與權威媒體舉辦的健康講座和公益活動;多次邀請國內外專家來科室參觀訪問,同時,鼓勵醫護人員積極參加全國性和國際性學術會議。
這個有了嶄新面貌的科室被他們稱之為“夢之隊”——一個實現夢想的團隊。龔樹生督促團隊成員們不眠不休、圓木警枕,迅速提升自我水平。在奠定了堅實基礎之后,他們先后召開了鼻內窺鏡學習班、顳骨解剖及耳顯微外科手術學習班、中國耳鼻喉大師班、北京國際嗓音與藝術嗓音專家論壇等。一系列高規格的學術會議讓全國的同道們在短短數年之間對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刮目相看,極大提升了科室的學術地位與影響力。
龔樹生作為一名醫者、老師以及科學工作者,一直秉承“踏實做事,踏實做人”的原則,盡管在醫教研和科室管理各方面均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他始終為人謙遜,他以標志性的爽朗笑聲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大醫精誠,始于至善,心系百姓!(宣傳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