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街邊的民間“采耳”技術,真有那么神嗎?
茶余飯后閑來無事,就著和煦的陽光,小狗子緩緩的甩著小尾巴,人們自己掏掏耳朵或者請專門的師傅“采耳”,小舒服一下,時有時無地聊聊家長里短,在街頭巷尾頗為常見,自在而愜意!
尤其是掏耳朵,甚至已經上升到了文化、傳承和歷史的高度,在某些旅游區甚至出現了號稱取得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證的“祖傳”掏耳朵,可惜,此“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帶領的國際隊,也不見于國務院認可的國家隊。
既然有這么多人喜歡“采耳”,存在即合理,必然有其內在的原因。我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宋躍帥 、主任醫師龔樹生就為我們介紹下,民間“采耳”與醫療系統的掏耵聹(耳屎)有何不同:
從工序上看,民間“采耳”雖然也以掏耵聹為核心業務之一,但同時雜糅了耳部穴位按摩、理療等內容,核心內容是快活似神仙的“爽”!屬于享受級消費。而醫療機構,尤其是西醫系統,關注點集中于掏耵聹,避免影響聽力或消除感染,此外在中醫領域可能還有耳部穴位按摩、理療等內容。總之,醫療系統關注的核心點是恢復健康,屬于基礎層次的健康消費。可以說兩者的消費需求不同,因而也就無需抑此揚彼,但是我們想聊聊的是如何享受的那么健康,或者說如何那么安全的去享受!
從解剖學上看,民間采耳涉及的是露在頭部兩側的耳廓和深部的外耳道,耳廓外露,可以直觀觀察,一般問題不大,即便有也可以及時發現。一般容易出現問題、且隱匿發展的往往是外耳道,鼓膜(耳膜)則往往是被誤傷(躺槍)的。
從解剖圖上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外耳道由外向內延伸,最內側被鼓膜封閉。我們再進一步以量化描述就是:外耳道長2.5~3.5厘米,直徑約7毫米(由內向外各處直徑不完全一致,有寬有窄),由外向內略呈“S”形彎曲,這就相當于一個鋼筆帽,又深又窄,還是彎的!有時個別朋友的外耳道口還會狹窄或長出較長的毛發。試想一下,從這樣一個彎曲、狹窄、幽深、門口還有遮擋物的耳道內取耵聹,是不是有相當難度呢?
這就是采耳面臨的第一個難題:觀察不易、操作更不易。眼見為實,如果看不見,僅靠感覺掏耵聹,那么耵聹是掏出來了還是反倒推深了?是否意外留了點棉絮之類的在外耳道里?這些問題總歸無法百分百的給個明確的答復。
外耳道外面2/3叫軟骨部,深部1/3叫骨部,最內側的鼓膜非常薄,厚度僅0.1毫米!所以采耳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使用硬質工具時,操作失控或誤判時很有可能直接杵在外耳道骨部或鼓膜上,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外傷、疼痛、出血,甚至是局部感染。而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外傷有很大幾率會成為致命性的問題,一般的發展路線圖是這樣的:外耳道皮膚損傷-局部感染-壞死性外耳道炎-顱內感染-然后……人沒了,就沒有然后了。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由于外耳道比較窄,耵聹一般附著于外耳道壁上,如果用的工具比較粗大,比如頭端比較大的棉簽,那么耵聹可能反而會被推入深處,不但更難以取出,而且有可能閉塞外耳道或黏附于鼓膜上,影響聽力。
不建議人為“采耳”
當我們知道了采耳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后,那我們就要考慮一下是否還要為了“爽”一下而去冒這個險,如果覺得不值得,那咱就老老實實的呆著不要掏耳朵。因為從人體生理上講,耵聹是外耳道耵聹腺的正常分泌物,具有抑菌、止癢、滋潤皮膚、黏附灰塵等功效,可以維持外耳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且耵聹可以自發從外耳道壁上脫落、從外耳道口排出,因此從醫學的角度我們并不建議人為的掏耵聹。只有耵聹太多堵塞外耳道,影響聽力,或者外耳道出現炎癥、產生異常分泌物等異常情況時,我們才會積極的在顯微鏡下(或耳內鏡、額鏡、頭燈),在充分的照明和專用的顯微耵聹鉤、負壓吸引器等專業工具的幫助下清理外耳道,甚至給予相應的藥物。
如果您已重度依賴采耳,積重難返,不掏掏耳朵“小舒服”一下就食不知味、夜不能寐,那也沒問題,人總歸有享受層次的需求,但是我們結合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①不建議經常掏耳朵,留一些耵聹,保護正常的外耳道皮膚;
②糖尿病患者,您還是斷了掏掏耳朵“小舒服”一下這個念想吧,一旦外耳道皮膚損傷,引起壞死性外耳道炎,即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控制了感染,那經濟損失和身心折磨也是相當可觀的;
③耳朵有異常,請及時找正規醫療機構的耳鼻喉科專科檢查,專業,靠譜,效率高!(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