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患者來不了,我就走下去”,北京友誼醫院“劉老師”的幫扶故事(2020.09.15 京城健康守護者)
2020年是國家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之年。為了推進幫扶工作精準化建設,促進當地醫療發展,北京友誼醫院黨委選派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劉宏林掛職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庫倫旗醫院副院長。
自5月抵達庫倫旗以來,劉宏林針對醫院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制定出細致的幫扶計劃,迅速開展醫療幫扶工作,用行動踐行“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的醫者誓言。
醫者仁心的幫扶路
1966年,劉宏林出生在大興安嶺的一個普通家庭。受家庭的熏陶和影響,很小他就喜歡上了醫學。家里的醫書他讀得津津有味,枯燥的藥方他背得朗朗上口。從小學報名參加紅十字班讀書,到高考時報考醫學院校,他與醫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作為一名黨齡幾十年的老黨員,面對艱苦的任務他一勇當先,接受對口幫扶任務。2018年至2019年,劉宏林先后3次作為幫扶專家赴庫倫旗醫院,今年已經是第4次來到庫倫旗進行幫扶。
每次來庫倫旗,劉宏林行李里的衣服就幾件,書卻裝得特別多。劉宏林說:“對知識的不斷積累和對專業的刻苦鉆研讓我的內心更加豐滿,知識是指導自己和他人行醫的本領。”
幫扶期間,他提出并組織醫護共同查房,規范了醫院整體醫療管理,提升了醫療質量安全。不管是白天還是深夜,遇到危急重癥患者和同事在工作診療中遇到困難時,他都會第一時間來到患者和同事身邊,給予最及時的診療建議。
劉宏林盡自己所學,向當地醫生傳授神經內科與心理的學科知識體系及工作經驗,帶領團隊在區域內率先開展腦血管病的溶栓治療。他的努力帶動了庫倫旗醫院神經內科專業的水平提高。
劉宏林關注當地醫院人才培養。庫倫旗醫院神經內科有一位蒙古族醫生。每次見到劉宏林,他總有問不完的問題,提出一個又一個專業難點,請劉宏林幫助解答。因為有著同樣的對待工作的嚴謹和對患者的負責,二人的交流更加密切。得知這位優秀的醫生,有著對黨組織的深深向往,劉宏林在與他探討業務之余,還會加強對他黨性的培養。在劉宏林的培養和幫助下,這位蒙古族醫生鄭重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從此更加勤奮刻苦,努力服務于患者。
仁愛悉心的病患情
在幫扶的日子里,劉宏林平易近人,態度謙遜,絲毫沒有專家的架子,大家都喊他“劉老師”。他的患者,更是跟他成為朋友、親人,親切地喊他“北京的劉專家”。
庫倫旗地區多發心腦血管病,因經濟狀況所限和不良的健康觀念,導致不及時就醫、不規律服藥等情況頻發,容易致貧致殘。特別是在偏遠的嘎查,患者無法來醫院就診,這種情況更為多見。
劉宏林說:“患者需要醫生,既然來不了,我就走下去。”他跟隨醫院和同地區其他幫扶單位,克服路途遠、條件差等困難,先后40次走進嘎查,為患者入戶看病。劉宏林多次多地走訪入戶,悉心傾聽病患主訴,詳細為患者查體問藥,熱情并耐心和患者溝通。患者感受在身、體會在心,感激之情不予言表。
劉宏林清晰記得有家村民,家里的兒媳不幸患病,腦出血后癱在了床上。兒子為了養家外出打工,留下年邁的婆婆照顧生病的兒媳。劉宏林來到村民家里看診,囑咐婆婆要按時給兒媳服藥,還要盡量改變生活習慣,預防疾病的再次復發。
老人握著劉宏林的手流下了眼淚。看著屋里墻上習總書記的畫像,她說:“感謝習主席派北京專家大老遠來家里為我們看病,更要感謝國家扶貧的好政策。”
為醫院發展尋求出路、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為扶貧事業堅守初心,在庫倫旗,劉宏林的幫扶之路仍在繼續。“四進庫倫幫扶緣,綻放京蒙友誼情”,劉宏林將繼續為決勝脫貧攻堅之戰而奮斗,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