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胃炎、腸化...離胃癌有多遠?教你快速讀懂胃鏡報告!(2021.01.07 京醫通)
中國是一個『胃癌大國』!
『胃鏡檢查』作為能夠早發現胃癌的手段,也逐漸被大眾接受。可拿到胃鏡報告時,大部分卻是一頭霧水:
根本看不懂啊!!!
所以今天,我們就全方位介紹一下胃鏡檢查,以及如何看懂胃鏡的檢查報告~
01
胃鏡檢查如何做?
胃鏡是一根長度1~1.5米,直徑約1厘米的軟管,管子前端是一個燈泡和高清攝像頭。
檢查把內鏡從嘴伸入到胃部,醫生可通過攝像頭觀察食道→胃→十二指腸有沒有異常,尤其是有沒有癌癥的征象。
02
胃鏡檢查怎么約?
胃鏡檢查在部分體檢套餐中會有涉及,如果是想自行去醫院做胃鏡,則需要如下幾步:
胃鏡分普通和無痛兩類,可自行選擇:
普通胃鏡 ——采取局部麻藥,檢查時是醒著的,會有惡心想吐等不適。
無痛胃鏡 ——全麻或清醒鎮靜下進行,檢查時是睡著或清醒/半清醒狀態,幾乎無痛苦,但預約時間相對久。
03
胃鏡報告怎么看?
看報告最下方的『診斷』
胃鏡報告的圖片和大段的描述文字,非專業人士很難看懂。
所以對于一般患者來說,要首先看位于報告下方的『診斷』(或診斷意見)。
沒啥事兒的診斷有:
?未見明顯異常
?慢性淺表性(或非萎縮性)胃炎
專家解讀:未見明顯異常就是一切正常。有些人的診斷中有"胃炎"兩個字,但如果只是慢性淺表胃炎,且沒有明顯不適癥狀,就基本等同于正常!
可能有問題的診斷:
只要『診斷』中不止有慢性淺表性(非萎縮性)胃炎一種,還有其他的診斷,如:
?膽汁反流
?糜爛
? 潰瘍等...
專家解讀:如果出現這類診斷名詞,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會判斷具體出了什么問題以及嚴重程度,再決定是不是需要治療~
胃鏡報告和病理報告一起看
有些可疑的異常,需要做胃鏡時取一塊組織(或切掉息肉)做病理活檢,判斷有沒有癌變風險。
病理報告會晚于胃鏡報告出來,和胃鏡報告相輔相成,要結合『病理診斷』一起看。
以下幾種診斷或關鍵詞需要警惕,有些病甚至有較高的癌變風險:
01.慢性萎縮性胃炎:
危險程度: ★★☆☆☆
說明胃不止是淺表發炎,深層的分泌胃液的腺體也被破壞,甚至慢慢消失。
中重度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有一定的癌變風險。
02.腸上皮化生:
危險程度: ★★★☆☆
指胃受到損傷后修復過程中,長出了類似『小腸、大腸』的細胞。
這種異常細胞范圍越廣,發展為胃癌的風險會逐步升高。
03.上皮內瘤變/異型增生:
危險程度: ★★★★☆
這是一種『癌前病變』,比前兩種情況都要更嚴重。說明一些細胞的結構已經發生了變異。
如果發展到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離癌僅一步之遙。
04.腺瘤性息肉:
危險程度: ★★★★☆
這是胃息肉中,存在一定癌變風險的類型。具體又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癌變風險最高。
當然,如果已經發展到胃癌,病理診斷會直接寫明是哪一種『癌』。
無論哪種情況,在拿到報告后都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會制定適合你的治療和隨訪方案,防止癌變的發生,或減緩癌癥的發展。
04
哪些人需要做胃鏡?
當然,胃鏡畢竟是一種不是那么『舒服』的檢查,并非所有人都一定要做。
一般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者,建議定期胃鏡檢查:
?常有腹痛、腹脹、反酸燒心等上腹部不適癥狀的人。
?胃癌患者的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 40歲以上患慢性萎縮性胃炎或胃潰瘍、息肉、胃上皮內瘤變等特定疾病患者。
具體幾年做一次,不同人的頻率并不一樣,需要就診時聽取醫生的建議。
最后,再給大家總結一下做胃鏡前的核心注意事項(具體詳細的注意事項在預約時醫護人員會給你,一定仔細閱讀):
總結
胃鏡檢查注意事項
?檢查前禁食≥6小時,禁水>2小時;
?檢查前10分鐘需口服去祛黏液和泡沫的藥劑;
?檢查過程中盡量放松,平靜呼吸,不要吞咽口水;
?拿到胃鏡報告后,盡快掛號就診,沒必要在網上瞎查,越查越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