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中國房顫日|關注房顫,守護健康心跳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國房顫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據統計,我國約有1000萬房顫患者。醫學研究證實,房顫與卒中有著密切聯系:在所有卒中患者當中,15%至20%是由房顫引起的;與非房顫患者相比,房顫患者發生卒中的風險要高出5倍。2013年3月19日,由中華預防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等八大學會聯合發起的中國房顫聯盟(CNAFA)在京成立。會上同時宣布將每年的6月6日定為“中國房顫日”,并發布《中國房顫卒中報告》,提出規范防治房顫相關卒中的建議和可行性措施。2022年6月6日是第10個“中國房顫日”,今天就讓我們一同關注房顫,守護健康心跳,防治卒中,心腦同治。
什么是房顫?房顫的癥狀有哪些?
人的心臟能夠正常有規律的跳動,靠的是一個叫做“竇房結”的結構,這個竇房結可以理解為整個心臟的“總指揮官”。心臟擁有左右兩個心房和心室,也就是4個小房間,通俗比喻為“兩房兩室”。心臟的每次跳動都是“總指揮官”——竇房結發出心臟電信號,然后傳遞到心房,心房再傳導到心室,稱為“竇性心律”。
房顫是心房顫動的簡稱,是指規則有序的心房電活動喪失,代之以快速無序的顫動波,心跳頻率加快,是最嚴重的心房電活動紊亂。由于癥狀不明顯,易被房顫患者忽視其危害。醫學研究證實,無癥狀房顫患者比例高達30%以上,而采用傳統的心電圖或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容易漏診房顫,因此新的房顫篩查和診斷技術即植入型心電事件記錄儀(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簡稱ICM)有助于房顫的確診,它是一種埋植于皮下持續監測患者心電信息的可程控設備。通過ICM可以對心房顫動篩查和管理、隱源性卒中日常監測和臨床診斷提供重要證據。事實上,長時間的房顫會導致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嚴重后果,嚴重的還會形成血栓,引發腦卒中。科學研究表明,房顫增加了腦卒中風險5倍,增加了死亡率2倍以上。
房顫常見癥狀包括心悸、胸悶、乏力等。有些患者無明顯癥狀,直接以腦卒中(俗話說的中風)住院。目前國內房顫患者發病率約0.77%,按照我國總人口預估,全國約有1000萬房顫患者,且隨著年齡增長,房顫的發病率不斷增加。7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甚至可達10%。
房顫的危害有哪些?
房顫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并發癥,甚至發生腦卒中(腦中風)。我們心臟上有個特殊的耳朵樣結構,叫做左心耳,因其形態是口小肚子大,血液容易進入,不容易出來,是心臟最常發生血栓的結構。房顫時,由于心房不規則顫動,失去有效泵血功能,血液就容易在左心耳內湍流淤積,最終導致血栓形成。而血栓一旦脫落入血,并隨著血流進入腦動脈血管,就會引發中風(圖3.房顫導致腦卒中)。因為腦中風引起的高致死、致殘率,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負擔,也一直是臨床醫生最關注的問題。
房顫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房顫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控制和導管消融手術兩種。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房顫病人服藥率極低,這其中部分原因歸因于藥物治療恢復并維持竇性心律的效果并不理想。通過藥物控制可以緩解房顫的臨床癥狀,如心悸、心跳過快和運動耐力減退等,卻不能規避卒中、心衰、心血管和死亡風險,且使用維持竇性心律的藥物仍有房顫反復而失敗的可能性,長期服用還會產生副作用。
導管消融手術屬微創介入治療,不需要開刀,僅將很細的導管通過穿刺的靜脈送到心房即可。房顫最主要的觸發灶是連接心臟左房的肺靜脈,約90%的房顫是由于肺靜脈產生了異常電位,并傳導至左房造成的。醫生就像消防員一樣,在心臟和肺靜脈之間鋪一層“隔離帶”,阻斷錯誤的電信號傳到心臟的通路,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房顫的目的。
房顫導管消融方法目前有兩種方式:傳統射頻消融和冷凍消融。傳統射頻消融是常見的臨床治療手段,它采取電流高溫局部加熱的方式,一點一點破壞造成房顫的細胞組織,以此達到治療效果。射頻消融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問世20多年來為房顫患者帶來了福音,但對年紀較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長時間高溫灼燒組織容易造成局部溫度過高,帶來心包填塞等隱患,大量鹽水灌注也易增加老年群體的心臟負擔。冷凍消融術是房顫治療的另一種新選擇。冷凍球囊消融術是通過特制的球囊型導管冷凍損傷肺靜脈周圍的心肌組織,通過冷能源,產生一條寬大均一的“隔離帶”,達到隔離肺靜脈異常電位的目的。這種方式操作簡便,只需要將一根球囊型導管送至左房和肺靜脈連接處(肺靜脈前庭),充氣球囊并封堵肺靜脈,通過液態制冷劑的吸熱蒸發,帶走組織的熱量,使得球囊與心肌組織接觸處溫度降低,病變的心肌細胞遭到破壞,阻止異常電信號的傳遞。相較于傳統導管消融,冷凍球囊消融術產生的嚴重并發癥如心包填塞、肺靜脈狹窄以及食道損傷等發生率明顯更低,醫生操作更放心。通過這種方式,只要一次冷凍就能在肺靜脈前庭形成連續的環形損傷。
在醫院和心血管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領導下,我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醫師彭暉和副主任醫師孫志軍帶領心內科心電生理和起搏團隊積極開展房顫、房撲、室上性心動過速等心律失常的導管消融,并積極開展射頻消融新技術,例如心腔內超聲(ICE)指引下的復雜心律失常(例如左室乳頭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導管消融。此外,在京津冀地區率先開展暈厥/心臟性猝死防治/心衰、心律失常/房顫等特色門診,近兩年已經完成百余例ICM植入,為眾多暈厥和房顫、以及其他心律失常患者帶來醫學新科技福音。目前,友誼醫院心電生理和起搏團隊不僅成為具備ICM植入技術帶教資質的國內少數幾家中心之一,而且植入例數也位居國內排名前三的中心之一。
2021年10月,經過國家衛生健康委嚴格審核,我院于順利獲批成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心律失常介入(器械植入)培訓基地,心內科主任醫師彭暉、副主任醫師孫志軍分別獲聘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心律失常介入(器械植入)培訓基地導師”。此外,彭暉于3月18日當選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第八屆委員會抗心律失常藥物專業學組委員,5月20日當選國家衛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心律失常診療高級人才能力建設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孫志軍于3月18日和4月15日分別當選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第八屆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心電學組委員和心律失常遠程診斷和治療工作委員會委員。未來,我院將繼續提升醫療技術水平,為更多相關疾病患者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心血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