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我院張澍田教授當選北京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委 李鵬教授當選副主委
8月12日,北京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召開換屆選舉大會,我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澍田當選主任委員,黨委常委、副院長吳靜當選常委,消化分中心副主任李鵬當選副主任委員。
張澍田,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我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政協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委。國家臨床醫學協同研究創新聯盟秘書長,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主任,消化疾病癌前病變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
多年來,張澍田注重“醫”、“教”、“研”協同發展。作為醫生,他帶領團隊不斷開拓進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將“消化內鏡術(Endoscopy)”提升為“消化內鏡學(Endoscopology)”,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他牽頭制定了十余項臨床診療和內鏡規范化操作指南,為我國消化系統疾病診療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力量。2005年,張澍田發起組織了“'友誼'消化直通車萬里行”活動,把先進的內鏡診療技術力量送到基層,走過三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9個地級市,行程37萬公里,累計培訓各地醫師一萬余人;2016年啟動“一帶一路‘友誼’消化內鏡直通車萬里行”系列培訓活動,提升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消化醫生的診療水平,讓萬千患者獲益。
作為科研工作者,他主持參與國內外多中心臨床研究28項,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及雜志上發表論文200余篇,SCI收錄論文80余篇,編著專著7部,獲批專利2項,獲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華夏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作為教師,他扎根教學一線,將首都醫科大學消化病學系臨床及基礎研究優勢與學科文化,共同整合至《消化系統疾病診治新進展》課程,引領前沿的教學方向,著重培養醫學生的醫德以及獨立思考、理論實踐的能力。他主持的《消化系統疾病診治新進展》研究生課程榮獲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教學團隊被評為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他牽頭完成的《消化內鏡“四級”培訓體系的建立》獲得了2020年首都醫科大學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吳靜,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我院黨委常委、副院長。
吳靜長期堅持從事臨床一線消化系疾病診治工作,對復雜疑難消化道病以及消化內鏡的診治有獨到的見解。其嚴謹的學風和精湛的醫技受到同行的認可和患者的信任。榮獲“國之名醫——卓越建樹”稱號和“北京好醫生”稱號。
教學工作方面,她主要承擔內科學、診斷學的教學工作,培養碩士、博士近50余人。榮獲北京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優秀管理者,首都醫科大學優秀工作者獎,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教學管理獎等獎項。
科研工作方面,她致力于結直腸腫瘤的生物學特征和腫瘤生成機制的基礎研究,以及炎癥與腸道相關疾病的探討與研究。主持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近五年主持完成科研項目20余項,撰寫SCI論文60余篇。入選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項目資助(A類項目) ;北京市“十百千(百層次)”衛生人才培養專項資金資助 ;北京市衛生系統“215”高層次衛生技術人才培養項目資助—消化專業學科帶頭。
李鵬,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我院消化分中心副主任,消化二科主任(兼)。
臨床工作中,李鵬擅長消化道早癌的內鏡診斷及治療,膽胰系統疾病的微創介入治療,各類消化系統晚期腫瘤的姑息性內鏡介入治療等,是國內消化道疾病及消化內鏡領域的知名專家。
科研方面,他在消化道早癌診治技術創新與改進、消化道早癌致病機制研究等方面較為深入。
近5年發表中文核心40余篇,SCI論文32篇,總影響因子129.8分,單篇最高25.84分,其中 2 項相關成果獲得國外指南引用,授權專利 7項,制定相關臨床指南和規范 7部。
疫情期間,他堅守抗疫第一線,曾利用消化內鏡成功救治高度新冠疑似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冬奧會期間,他作為冬運中心首席醫療官為冬奧會運動健兒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確保冬奧會期間各場地人員的身體健康。李鵬還多次通過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等節目進行消化系統常見疾病的科普宣傳,在教學培訓方面獲首都醫科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消化內鏡四級培訓體系的建立”、我院科學技術創新一等獎 “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疾病全鏈條診治體系的創建及應用”。 (宣傳中心)
上一篇: 一條求助微信 一份跨越千里的健康重托
下一篇: 【致敬醫師節】不懼風雨,看我們逆向而行